2012年2月13日星期一

加拿大入籍聆讯 被拒率近4成


刘小姐收到的「聆讯通知」信件。(受访者提供) 



 【资料来源:明报】愈来愈多公民入籍申请人遭到移民部怀疑「居住纪录」不实,需要接受入籍聆讯。以移民部向本报提供2010年的数据為例,入籍聆讯申请被拒人数竟逾5,000人,被拒比例更高近四成,卑诗省及安省被拒率分别达到43%及45%,综观近年的被拒率,更可见到持续上升之势。

本报為了解公民入籍被拒个案不断增加现象,特向移民部取得有关入籍聆讯的统计数据。根据统计,在2010年,全国共进行了13,620人次的入籍聆讯,竟然多达5,352人遭到拒绝,被拒比例高达39%,比2008年的29%,明显大幅上升。

再看卑诗省情况,卑诗省2010年总共进行1,157次的入籍聆讯,有494人被拒绝,被拒比例高达43%;安省举行入籍聆讯高达7,374次,有3,314人被拒绝,被拒比例高达45%。卑诗省及安省在2010年的被拒个案比例,均比2008年及2009年增升不少,以卑诗省2008年為例,当年被拒比例只有27%,而到2010年则已上升至43%。

目前公民入籍申请平均轮候时间长达19个月,有申请人在苦等近两年后,盼不到宣誓入籍唱国歌,而只是等来一张「聆讯通知」,通知需要再等18个月至24个月,才能通知聆讯排期情况。

移民部并会在通知上註明,「除非你的申请超过两年,否则不要与移民部的办公室联络,移民部也不会回应」。

3项要求未达标便会聆讯

移民部温哥华发言人那迪欧(Johanne Nadeau)解释,申请人需要再到入籍法官前接受聆讯的三项理由,分别是「居住要求」、「语言能力」及「对加拿大的基本认识」未能达到相关要求。

她指出,其中最多人因為未符合「居住要求」,在申请日回溯过去4年间,未达到居住满3年的规定,故此必须接受聆讯,其中有些则是未如实填报居住纪录。

在「语言能力」方面,那迪欧说,依法入籍申请人必须具备对英语或法语的听和说基本能力,能了解入籍法官的问题,以及懂得如何回答,能够以英语或法语表达基本讯息。

至于「对加拿大的基本认识」,那迪欧表示,所指的是对公民责任及义务的认识,申请人应对加拿大的歷史、政府组织及歷史重要事件有基本了解。

可选择上诉或续居留至期满

那迪欧说,个别入籍聆讯轮候时间或有很大不相同,她只能说,一些申请的聆讯轮候时间在一年以上,或是更久。

对于聆讯结果仍是被拒绝的申请人,那迪欧说,根据移民法,他们可以提出上诉,或是继续在加国居住下去,等到居住时间确实满期,才再次进行申请。


华人申请入籍几乎全要补出入境纪录


大陆人需重填过去4年居住天数

读者刘小姐(化名)在两年前,自己计算已居住满3年后即提出入籍申请,且回流就业,在申请满一年时,她像其他等待入籍申请人一样,收到移民部通知入籍考试,她考试之后,没想到再多等一年,仍然没有收到宣誓通知,反而等来一张还要再等的「聆讯通知」。

刘小姐说,她在温哥华的家人看到这封通知,一开始也没多注意,以為就是还需要再等。又多等了几个月,她觉得很奇怪,為何需要一等再等,于是再请移民顾问确认,才知道原来她的申请出了问题,移民部认為她提供的「居住数字」有问题,因此需要在入籍法官前加以说明。

刘小姐后来回想,有可能是在填写「居住数字」资料时,未将时间填对,例如需要从申请当日回溯4年,计算3年时间的「居住数字」,她却以為从约8年前到加拿大求学时,即开始计算,以致计算时间错误,但她强调并非故意犯错。

 移民顾问说,像刘小姐这样因「居住数字」填写有问题,或是与移民部的资料不符的人士,正大量增加当中,而即使等到聆讯之日,也有可能因為提不出对自己有利的说法,无法证明自己不是故意犯错,而遭到拒绝入籍申请。

该移民顾问表示,移民部对具华人姓氏的入籍申请人,几乎一律要求补缴详细的出入境纪录证明。

他举例,来自香港及台湾的申请人,一般被要求提供护照上的出入境证明,但对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人,由于无法取得政府的入出境证明,所以需要自己重新填写一张有关居住日期数字的纪录,详细记载在过去4年当中,实际居住在加拿大的日期数字。

他指出,一旦移民部发现申请人提供的入出境纪录,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即可能将申请搁置,并且要求申请人向入籍法官作出解说。

2012年2月8日星期三

美国衰落的真相

华盛顿最近发生了一件让人困惑的事:一位反对入侵伊拉克的自由派美国总统,对一位新保守主义学者、同时也是入侵伊拉克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予以了认可。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肯定了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的文章——《美国衰落之谜》(The Myth of America’s Decline),他对这位作者的态度也因此有了180度的转变。这篇文章摘自卡根所著的《美国制造的世界》(The World that America Made),该书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出版。


奥巴马在数日前发表的国情咨文演讲中说,“美国回来了”。“那些告诉你美国正走向衰落、或我们的影响力正在减弱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汤姆•多尼隆(Tom Donilon)后来在查理•罗斯(Charlie Rose)主持的一档脱口秀节目中透露,总统“很喜欢”卡根的这篇文章。奥巴马曾在一次白宫会议上将这篇文章的观点逐项分析了一遍。

卡根还著有《欧洲人来自火星,美国人来自金星》(Europeans are from Mars, Americans are from Venus),那是一本带有煽动性色彩的、论述后伊拉克战争时代的书。《美国衰落之谜》这篇文章观点清晰,论证有力。不过,奥巴马或许应该更细致地将该文研读一番——首先从该文罗列的经济事实开始。卡根提到,1969年时,美国占世界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如今,它依然占四分之一左右,”卡根写道,“美国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例相当稳定。”

这一事实貌似确凿无疑。但这里有一些更准确的数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以市场价格衡量,1969年时,美国占全球收入的36%。到2000年时,这一比例降至31%。随后,该数字开始直线下滑。到2010年时,美国在全球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为23.1%。在1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占比下滑了7个百分点。这一下滑有一半以上是出现在“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之前。

另一方面,2000年时,中国的经济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今天,这一比例已升至41%,而且这还是基于当前汇率得出的。如果北京方面允许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中国经济的估值还将大幅提高。无论以哪种重要指标衡量,过去十年间的这种变化都难称“相当稳定”;相反,这种变化可谓极其迅速。要是下个十年也是如此,美国的领先地位将岌岌可危。的确,正如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所指出的,即便中国经济年增速放缓至7%,并且美国经济能实现3%的年增长率(可能性很小),中国也仍会在12年后超过美国。

不过,《美国制造的世界》一书真正的主题是美国例外论。卡根认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决定美国霸主地位能否延续下去的是美国人自己。他担心,美国正在丧失掌控世界霸权的意愿。这一观点也是对作者本人在上世纪90年代对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所作批评的清晰呼应。“归根结底,决定权掌握在美国人手中。”他写道,“就像(评论人士)查尔斯•克劳特哈默(Charles Krauthammer)所指出的,衰落是一种选择。”

下面我们来谈谈该书的最大疑问。卡根否认美国已处在相对衰落之中,并错误地坚持认为没有经济上的证据证明这一点。然而他却宣称,一些他未提及姓名的“政客和政策制定者”正在主动促成美国的衰落。这些人“出于对臆想中的衰落的恐惧,很可能贸然采取相应对策,把一个超级大国引上自杀之路。”

这种自我矛盾贯穿全书。假如美国并未处在衰落之中,那么人们为何要关注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如果美国正主动促成自身的衰落,那么到底谁是那些“旅鼠”呢?线索之一指向奥巴马。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卡根担任其高级外交政策顾问)的一番话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线索:“我们的总统认为美国正处在衰落之中。”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战中“领跑”的罗姆尼近日表示,“如果奥巴马是总统,那么事情就是这样。如果我是总统,事情便不会如此。”

若用罗姆尼下面这番话作为对卡根核心论点的总结,虽然有些夸张,却并不过分。“奥巴马总统认为,美国扮演世界领袖角色的时代已经过去,”罗姆尼近日在佛罗里达州说,“我坚持认为美国应当拥有足够强大的军力,以至于永远不会有人想对它提出挑战。”

实际上,奥巴马已同相关方面商定小幅(可以说不具实质意义)削减美国国防预算——未来十年将在目前庞大国防预算的基础上削减8%。削减后的美国军费开支仍比“9•11”前夕高出许多。而罗姆尼承诺将取消削减军费开支的计划。

卡根认为,美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实行一种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政策,通过这种转变,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防政策显然将成为国家事务的重中之重。他指出,国际自由秩序的延续有赖于一个强大而活跃的美国身影。

他说,设想一下中国成为全球霸主的那一天。它会维护帮它成就这一切的体系吗?卡根用一则寓言做出了回答。一只青蛙答应驮一只蝎子过河,但要蝎子保证不要蜇它。“蜇了你我也会淹死,我怎么会蜇你呢?”蝎子说。结果青蛙还是被蛰了,在它快要淹死之时,它责问蝎子为何出尔反尔。蝎子答道:“因为我是只蝎子。”

通过这则寓言,卡根大体表达出对两任美国总统对华战略的不屑。他暗示,中国通过全球一体化积聚起来的财富,以及该国大量脱贫的人口,或许最终不会对该国的本性产生丝毫影响。让我们回到上面那个令人不解的问题上:这本书真正的矛头所指是美国的衰落主义者,而美国的头号衰落主义者却很欣赏书中的观点。天晓得这是怎么一回事。也许这就是总统们所擅长的那种“为己所用”吧。若果真如此,那么我们该问的问题是:到底谁在驮着谁?(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爱德华•卢斯)



联系我们:(604)779-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