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美股评论:谁说思科不行了

导读:周二,思科系统宣布将派发股息,这一消息在评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市场观察家都宣称,派息意味着思科已经无法找到更好的现金出口,是他们作为一家高速增长的科技企业走到了尽头的信号。然而,通讯投资通讯专家、MarketWatch专栏作家赫伯特(Mark Hulbert)却撰文指出,这当中存在一个重大的误解,高股息和高增长不但不矛盾,而且反而能够相得益彰,这一点是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证明的。


以下为赫伯特的评论文章原文:

看哪,错误的行为总归是要受到惩罚的。

比如思科系统(CSCO)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该公司周二宣布,他们将迅速开始派发股息,这样就可以将自己多年以来累积的大约400亿美元现金逐步回馈给股东们。

听起来,这似乎是个所有人都会拍手叫好的英明决定。不过,若你真是那么以为,你就大错特错了。

思科的这种决定在评论界引起了一片哀叹之声,差别只是程度而已。不少人痛心地宣告,这其实也就意味着思科作为一家充满动力的科技企业,至此便寿终正寝了。这些评论家指出,将现金作为股息派发出去,思科的管理层无异于是在成人,他们找不到地方来投资,无法用这些现金继续换取可观的利润了。

事实上,这完全可说是对一家科技公司的终极侮辱,一些评论家甚至表示,现在思科已经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公用事业公司了。

然而,我却不能同意。

我完全可以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论点,证明思科派发股息的决定实际上会使得他们在科技世界中成为一个更加动力十足的玩家。

我之所以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想法,是拜詹森(Michael Jensen)1986年一篇著名的文章所赐。詹森目前是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名誉教授,他在1986年5月曾经于声望卓著的《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预言:企业持有的现金超过其当前运营必需的部分,其效率将会大大降低。

原因何在?这些现金太多的时候都会让管理层坐立不安,而他们又常常找不到特别合适的投资计划,于是乎,他们便干出一些愚蠢的勾当,比如试图构筑自己的帝国之类。詹森指出,之所以会有这种不正当的动机存在,是因为“成长增加了管理层控制的资源,进而也就增大了他们的权力”。

当时,很多人都对詹森的说法不以为然,因为他的观点恰好和流行的企业财务观相悖。当时的理论认为,拥有最多现金的企业也就是那些盈利增长最迅速的企业,因为他们可以将这些现金投入他们的未来。相反,若是企业将大部分现金用来派发股息,则他们的盈利成长就相应迟缓。

可是,随后进行的一些调查研究却证明,詹森是正确的。

比如,2001年12月在《金融杂志》上有一篇题为《股息变化与未来利润率》的文章,两位作者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的教授尼斯姆(Doron Nissim)和齐夫(Amir Ziv),他们发现,在1963年到1997年之间,那些决定增发股息的企业在之后的两年间盈利增长总是高于市场平均水准。

类似的,2003年1月/2月号的《金融分析师杂志》也有一篇文章,《高股息等于高增长》,两位作者是AQR Capital Management的艾斯纳斯(Cliff Asness)和Research Affiliates的阿诺特(Robert Arnott)。他们对1871年至2001年期间企业的连续十年盈利增长数字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企业股息派发率最高的年头中,盈利增长也是最迅速的。

那么,如果思科一旦发现了合适的投资计划,而他们的现金又由于股息的派发变得不足了怎么办?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向股市或者债市去寻求必要的融资。这确实将使得公司的成本大大增加,但是至少根据詹森的理论,这些成本的增加还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总好过让管理层去浪费金钱建设帝国。

必须予以澄清的是,无论是詹森的理论,还是之后的研究证明,都是基于长时间内大量企业的资料。换言之,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这种模式也会在思科身上重演。

不过,这样一个理论和相应的研究我们还是最好时刻记得,不然我们就要和那些轻率的人一样随便对思科指手画脚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