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星期二

美元霸权不会终结

导读:世界银行预计2025年之前美元主导地位将被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哈德森研究所经济政策研究主管欧文-斯泰泽(Irwin Stelzer)在《标准周刊》(Weekly Standard)网站撰文称,中国经济难以保持过去的高增长,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导致市场份额流失和相对于美国的竞争优势下降,而且人民币是否会自由浮动存在不确定性,至于欧元,2025年欧元是否会继续存在尚且存疑,因此美国整顿好财政、继续维持美元霸权的可能性更大。

以下是斯泰泽的评论文章编译:

如果美国两党不能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可能出现违约,这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对于媒体记者而言却是一个欢乐的话题。奥巴马总统没有举行磋商,而是选择了出访白金汉宫,并表示除非共和党人同意提高富人税率,他不会同意削减支出。所谓“富人”,是指那些家庭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人,有时候也被称作“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部分共和党人表示,他们不担心违约,因为即便出现暂时的、妥善管理的违约,维持当前的债务上限可以安抚金融市场,并避免美国国债遭到降级。争议中的各方都在享受着作为“危机”中关键力量的重要感——政客都喜欢聚光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要在最后关头达成协议,这场危机就迎刃而解。到那时候,所有人都可欢庆胜利,但却将意义重大的决定推迟到2012年大选之后。这里的所有人是指所有谈判者,而非所有投资者。担保美国出现违约的合约总值较一年前已经翻番,尽管相对于美国国债市场的规模仍较小。

两党的协商过程是一场好戏,不过忽略了真正的问题——即美元能否维持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而这一地位是有着巨大好处的。全球外汇储备大约62%是美元资产,低于2000年的71%,但仍高于1995年的59%。这些美元是法定货币,背后没有黄金或白银做支撑,只有美国政府含蓄的承诺:今天的1美元到明天还将值1美元。这也正是为何美元的持有者对联储不断印钞和压低利率的政策忧心忡忡。历史证明,这些政策将贬低美元的价值。对于美国国债的持有者而言,这比违约更加令人担忧。正是由于对美元贬值的担忧,加上分散风险的需要,欧元在全球金融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0年占外汇储备的18%,2009年占大约28%(这是世界银行公布的最近数据)。另外,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些国家如今购入人民币来支付中国的进口,而不必购入美元。

但现在情况变得有趣起来。对于经济学家而言,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才是重要的。这并非毫无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国际借贷者要求更高利率可能导致国内增长放缓,希腊便是无可争议的例子。目前,这一点对于美国至关重要,因为美国的经济复苏仍步履蹒跚,而就业创造仍不足以大幅降低失业率。随着政府开支收紧,利率上升将是经济最不愿意看到的逆风。

然而经济学并非政策背后的唯一推动力。人民币和欧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升值也是一个信号,说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相对下降。按照世界银行的估算,在2011-2025年之间的某个时候,美元今日的主导地位“将被一个由美元、欧元和一种亚洲货币三足鼎立的全球货币体系所取代”。这里的“亚洲货币”很可能是人民币。

我们无法断定这一预测是冷静客观分析的结果,抑或仅仅表达了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愿望,因为国际主义者很自然地会渴望一个多极世界、希望美国丧失其主导地位。也许两者都有,不过我们最好用一种健康的怀疑主义来看待这一预测。

首先,假设中国经济将来能够保持过去的增长速度,这是有风险的。由于通胀压力迅速上升,中国政府被迫踩刹车,而且尚未取得完全胜利。与此同时,工人工资在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会造成两个后果,其一是市场份额流到其他亚洲国家和中美洲生产者手中,第二点从长期来看可能更为重要,那就是降低中国相对于美国的竞争优势。美国的实际工资一直以来几乎原地踏步,一些制造商在经历衰退之后生产率大幅提高。

至于第二个竞争者更加不值一提,欧元在2025年是否继续存在还是一个问题。

最终,2025年的局势如何,还有赖于美国能否整顿好自己的财政、中国是否允许人民币自由浮动,以及欧洲能否应对将来的违约。就这三者而言,前者比后两者似乎更有可能。

仅供参考!

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美国政府是如何制造金融危机的?

导读:前白宫政策发展办公室成员、卡尔森公共政策中心 (Carleson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主管彼得-费拉拉(Peter Ferrara)为《福布斯》撰文表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克林顿和布什政府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了房地产泡沫,而美元的贬值迫使更多人通过房地产来使资产保值,降低的信贷标准诱使更多的投机者获得贷款,而房贷的债券化又将房地产危机扩大至整个金融行业,这一连串的反应最终引发了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作者认为要重新获得经济繁荣,就应该回归里根经济学推崇的四项原则。详见下文。


以下为该评论摘译:

面对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两位数的利率、以及即将达到两位数的失业率,总统里根入主白宫时提出了四点经济政策,他为此多方游说,从根本上挑战了美国经济政策的轨道。正如我为《福布斯》副刊撰写的《里根经济学 vs. 奥巴马经济学:事实和数据》一文所讨论的一样,里根提出的四点为:

1、大幅降低税率以改善储蓄率、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

2、削减不必要的政府支出。

3、利用反通胀货币政策维持美元的稳定。

4、减少监管以削减企业和消费者支出、提高效率。

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实验。通货膨胀在1983年得到控制,那以后再未出现——直至近期才重新露脸。美国经济从那时开始了长达25年的繁荣期,Art Laffer 和Steve Moore称这是“地球历史上最伟大的财富创造时期”;福布斯先生(Steve Forbes)则将其称为“经济黄金时期”。

这段繁荣为什么被2008-2009的金融危机终结,而且我们还未从中复苏?截至2008年,美国经济政策已经完全脱离了上面列出的里根经济学的四点原则。两个典型错误尤其突出:1、布什的廉价美元货币政策 2、克林顿的重新监管迫使金融业走入次贷惨败。

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和其他联储官员最终放弃了里根对于保持物价平稳的关注,他们决定通过旧的凯恩斯主义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布什政府时期的财政部支持这一政策,听命于华盛顿遍地都是的说客、华盛顿宁愿用出口产业短期的兴盛换取长期经济繁荣。美联储政策在引发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所扮演的中心角色在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泰勒(John B.Taylor) 在其著作《Getting Off Track》中做出了很好的阐述。他写道:

回顾过去几百年历史,金融危机的经典解释是危机是由过剩引发的,过剩(通常是货币过剩)会导致繁荣以及无法避免的衰退。我们在近期看到了房地产业的繁荣和衰退,而其又转而引发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动荡。我将以货币过剩为经济繁荣和衰退的主要原因开篇。

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劳伦斯.H。怀特(Lawrence H.White)写道:

在2001年的衰退期间,美联储大力加大美国货币供应。M2货币同比增长超过10%,在2003年下半年也超过8%。伴随扩张的还有美联储不断的降低其目标联邦基金利率。联邦基金利率在2001年为6.25%,截至年底已降至1.75%,这一利率在2002和2003年进一步下降,在2003年年中达到创纪录的1%,并且保持了长达1年的时间。但真实的联邦基金利率实际为负,负利率维持了2年半的时间。以购买力为衡量标准,那一时期的借款者相对借取的金额,他们是在获利。经济学家史蒂夫-汉克(Steve Hanke)对此进行了总结:这引起了所有流动性周期以及另一个巨大的需求泡沫。

劳伦斯.H。怀特解释说,从2001年至2006年,“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至预期的利率,此预期原本与2%的通胀目标一致。”这个预期利率就是人们所知的泰勒规则(Taylor Rule)。史蒂夫-福布斯说:“美联储在2004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决定。它认为美国经济比当时的实际情况更差,并因此向市场投入过多流动性,将利率人为地保持在低位。”

怀特继续写道:

被制造出的需求泡沫多涌向房地产业。从2003年中至2007年中,虽然商品和服务的最终销售总量增长了5%-7%,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却增长了10%-17%。信用推动的需求将已建成房屋的销售价格推高,同时激励了为开发地区新房屋的建造;这两种情况均将增长的房贷吸收。因为房地产是一种特殊的长期资产,该市场的价值尤其是由低利率推动的。

持续的低于市场的利率水平将房地产投资扭曲了,因为低利率最有利于长期投资。

但低利率自身并不代表货币政策是特别宽松的。这由市场所说的价格决定,由美元价格、金价、通胀反映出来。布什政府期间宽松的货币政策让美元大幅下跌。美元在2002年时兑欧元为1:1.15,但在2008年初时跌至1:0.6,跌幅接近50%。金价从2002年末的350美元升至2008年初的1000美元。即便是25年前已经被打败的通胀也开始重现,从2001年末的1.55%增至2008年7月的5.6%。

廉价的美元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房地产泡沫,因为人们纷纷涌向房地产业以逃离贬值的美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房地产危机几乎在全球纷纷出现。美联储掌控着全球的储备货币,并将其廉价货币政策出口至全球。其他国家放宽货币政策以避免短期的负面贸易影响,避免他们的货币相对美元升值。此外,美元的疲软掩盖了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宽松,将他们诱导至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美联储最终意识到它必须控制其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房价的飞涨有所放缓,然后便开始下跌。房价大幅下跌造成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最终影响世界市场,因为很多基于房地产的金融资产价格大跌。泰勒总结说:“格外宽松的联邦货币政策加速了房地产业的繁荣,并且最终导致了该产业的衰退。”

但这不是故事的所有。故事的第二章是“经济适用房”(affordable housing)政策。这些越来越极端、缺乏平衡的政策在美联储2001年出现错误前就已经出现。此外,由于这些经济适用房政策,当泡沫破裂时,房价停止上涨且出现下跌,其产生的破坏力更加严重。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自由派人士开始利用社区再投资法(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和反歧视房屋相关法律称那些维持传统借贷标准的银行有贷款歧视行为,因为他们拒绝向信用级别不够的贷款者借款。他们甚至要求银行忽略这些人不良的借贷记录,以及没有储蓄、缺乏稳定职业、房贷高于收入、以社会福利作为收入的事实。这些无理的要求被强加于金融机构,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和司法部门甚至在威胁控告他们歧视,银行业监管机构开始降低这些机构的评级。

但是更加巨大的转变出现在克林顿总统实施的对银行的掠夺政策。斯坦利-库茨(Stanley Kurtz)在《National Review》中写道:

“最后,在1995年6月,克林顿总统,戈尔副总统宣布了政府的综合新策略以提高美国民众的住房拥有率至一个高点。克林顿强调称,‘我们的房屋拥有率策略不会让纳税人多交一分钱,它并不需要立法。’克林顿是说两房(Fannie and Freddie)和当前社区变革协会(Association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for Reform Now)的联盟将会使’那些历史上无法获得房屋所有权的人们’得到房贷。其结果当然是,克林顿的计划让纳税人支付了无法想象的数额的金钱。”

克林顿扩大了对两房的掠夺,迫使他们通过资产债券化增加次贷资金。这一债券化过程进一步使房地产业的损失扩大至整个美国金融体系,甚至影响了全球金融体系。

巨大的问题并不是由向低收入者发放贷款造成的。问题是借贷标准一旦受损,针对那些信用较好的借贷者的标准也就无法维持。这让许多富有的投机者有机会获得他们之前没有资格获得的投机性贷款。这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进一步扩大了房地产泡沫。

其他监管错误也进一步对最终无法避免的人造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做出了贡献。这包括考虑不周的按市价计价会计准则以及腐败的信用评级机构。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森惊慌、不连贯的救市政策进一步加重了危机,加剧了美国和世界经济的恐慌。

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克林顿总统、布什总统、国会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人脱离了里根经济学的四个基本点,而这几点创造了美国长达25年的经济繁荣。布什时期的美联储粉碎了里根时期的货币政策。克林顿的过度监管创造了次贷危机。除此以外,布什时期的国会失去了对政府支出的控制,联邦支出超过了GDP的1/7。

而后,随着衰退步伐在2008年加快,布什总统非但没有采用里根式的方法来重启经济,反而与民主党人达成协议同意凯恩斯式的刺激方案,这一做法并未带来任何积极效果。更加糟糕的是,刺激方案为奥巴马总统更为惊人的做法奠定了基础,这同样是一次惨败。

如何重新获得经济繁荣应该是显而易见的,那便是重新回归里根经济学推崇的四项原则。

仅供参考!

卖出苹果 买进LinkedIn

导读:MarketWatch专栏作家辛奈尔(John Shinal)认为,考虑到苹果的所有利好因素现在都已经摆在了桌面上,而且该股已经上涨了七年,现在它很可能已经接近顶部了。相反,LinkedIn虽然被很多人冠以泡沫的头衔,但是这家企业的意义很可能是被低估了。因此,他建议投资者卖出前者,买进后者。


以下即辛奈尔的评论文章全文:

我的老读者都知道,我是轻易不会去为哪支科技股票唱赞歌的。我不是交易者,也不拥有某一支特定的个股,因此,买进和卖出的推荐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作为一名媒体人,我的工作是就那些我能够去研究的科技公司为投资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资讯,然后由大家自己去做投资相关的决定。

大多数时候,我在文章中提供信息时,也会抱一种怀疑的姿态,这样做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首先,投资行业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管理着成千上万亿美元的资金,他们的任务就是买卖股票等各种资产。如果你想要找个人来告诉你买进哪支科技股,你到处都可以见到他们。只是,在他们身上花费时间往往都不大合算。

其次,则是我的一个誓言。那是2002年年初,在目睹了科技类股泡沫破灭,抹去了投资者的7万亿美元财富之后,我发誓,在将来的写作当中,如果我必须选择吹捧硅谷的下一个重要故事,或者是寻找故事的漏洞的话,我一定选择后者。

事实上,在互联网泡沫的高潮时期,我正在为《商业周刊》工作,那时颇写了几篇现在看来是最早的,对思科系统(CSCO)毫不留情的文章,但是实际上,我和我的编辑已经有所克制,因为我们原本打算更不客气的。

在1999年和2000年那样的日子,要对思科的成长模式表示质疑可不容易,但是我们认为,他们的成长本质上就是不断吞掉小的网络公司,而一旦他们在这些交易当中当作通货使用的股票价格停止上涨,他们的模式就要动摇了。当时有一位我尊敬的前辈编辑告诉我,杂志两年前也登载过一篇类似的文章,结果遭到了思科强大公关机器和投资者的围攻,而且该股的价格之后还翻了一番又一番。我明白他的意见,但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到了2004年,我又写了一篇探讨谷歌(GOOG)IPO问题的文章,这一次我又坚持告诉我的编辑,我们应该呈现足够多的怀疑性资讯,包括IPO股价在相当时期内都不及大盘的事实。

当然,谷歌是个例外。那些在上市最初几天,几周,乃至几个月内买进该股的人,都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回报。

只有明白了上述这一切,大家才能对我今天要做的事情有更充分的了解,因为我今天要破回戒,提供一些直接的投资建议:如果你拥有苹果(AAPL)的股票,而且如果你是一位交易者,而不是买进持有型投资者的话,我认为你有相当的理由卖出自己持有的这些股票,锁定利润,并将所得投入LinkedIn Corp.(LNKD)的股票当中。

卖出苹果

当人们开始谈论一家公司的市值何时会达到万亿美元数量级的时候,我们恐怕就真的该认真考虑兑现一点桌面上的筹码了。

关于苹果,我到处听到的都是看涨的言论——他们掌握了迅速成长的智能手机市场上最优秀的技术;iPhone和iPad将更多的潜在苹果机买家带进了店面;哪怕乔布斯(Steve Jobs)的健康状况没有好转,该公司也有足够的动能推动他们前进……

对于这些,我基本上很难表示质疑。不过我知道,世上没有任何一支股票是可以永远上涨的,而苹果到现在已经整整涨了七年。即便是乔布斯那点石成金的魔力,也终有一天将对大数法则无计可施——现在3120亿美元的市值已经是个很大的数字了。他们或许还可以超过埃克森美孚(XOM),真正登上顶峰,但是无论怎样,买进或者持有一支价格接近顶部的股票,总不是个明智的策略。

事实上,在2000年年初,人们也曾对思科寄予类似的期望。这一年的3月28日,思科收盘时的市值为5550亿美元,超过了微软(MSFT),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

当然,你可以说我就知道钻故纸堆,言必称历史,但是归根结底,对于那些在当时还想要再在思科身上榨出最后油水的投资者,历史并不仁慈。现在,十一年过去了,思科的市值是910亿美元,只有峰值时候的六分之一。

买进LinkedIn

正如当初谷歌的IPO奇迹所证明的,投资者未必一定需要在某家公司上市的最初几天,甚至最初几周买进其股票才能够赚钱。

我之所以认为LinkedIn还有上涨的空间,理由非常简单:科技股投资者非常饥渴地想要得到成长的故事,只要一家企业能够赚钱,他们愿意开出任何的价格。

我不久前在文章当中提到过Skype,他们经过了七年的摸索,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赚钱的方法,因此也就不得公开市场之门而入。这故事告诉我们,专业的资产经理人们都是有着严格纪律的,他们不会把钱随便投到一家只是吸引眼球,只是营收有增长的企业身上。

可是与此同时,这也恰恰说明了有愈来愈多的资金积累着,在市场外面作壁上观,这些资金等待的就是能够赚钱的公司,比如LinkedIn。

再者,LinkedIn实际上是正在得益于一个刚刚开始的趋势。Facebook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就是愈来愈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其社交网络来研究自己的消费者,而LinkedIn也有类似的推动力,企业开始利用他们的服务寻找潜在的员工了。

企业招募人手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而这家公司恰恰就出现在了最该出现的地方。我的上一份工作就是在华尔街日报数字网络的FINS职场网站做记者,我在那里做了七个月,每天都要至少和一位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或者是人力部门主管通电话。我问他们到哪里去找人手,几乎所有人都告诉我,LinkedIn是个重要的资源。

我当时得到的简要描述如下:“LinkedIn在寻找人手方面非常有用。我们成长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我们根本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了解所有潜在的员工。”说这话的是科罗拉多州Symplified的首席执行官奥尔登(Eric Olden),他们是一家云网络管理及安全软件公司。

为了在LinkedIn上找到合适的员工,还有很多公司老板会和奥尔登一样,愿意向网站付钱。

还有,这一网站所吸引的用户,主要是专业商务用户,这一群体对于广告商而言也是有巨大吸引力的。Facebook的用户固然更多,但是那些人都是在那里打发时间,或者说是社交,没有多少是想做生意的。

一些私募投资者觉得Facebook能值500亿美元,我不知道这样的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可是我确实知道,如果Facebook值500亿美元,LinkedIn就没有道理只值95亿美元。

通常来说,我都不是个从众的人,但是如果考虑投资的风险回报情况,将LinkedIn和苹果做一番比较的话,我确实认为应该做出这样的选择。

最后,祝各位听从我今天建议的投资者好运,当然,最好有所保留,毕竟大家的钱赚来都不容易。

仅供参考!

2011年5月18日星期三

巴菲特完全持股名单曝光 首次买入万事达

“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萨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刚刚披露了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最新持股名单。2010年4季度,巴菲特对仓位做了大规模调整,彻底清仓了8只股票,包括美银、雀巢、耐克等。但2011年1季度,巴菲特的动作很小,除了首次建仓万事达卡、继续增持富国银行以外,其余持仓与前一季度没有任何变化。在伯克希尔最近披露的财报中,我们看到截至3月31日,公司所持股权的价值从2010年12月31日的598亿美元上升至618亿美元。下列名单是按照公司名字母顺序排列的。


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AXP) 超过1.516亿股,与上一季度相同。

纽约梅隆银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BK) 179.3915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这是去年第三季度建仓的头寸,当时持股数量为199.2759万股。

可口可乐(Coca Cola)(KO) 刚好2亿股,与上一季度相同。

Comdisco Holdings(CDCO) 大约150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

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COP) 大约2910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

好市多(Costco Wholesale)(COST) 433.3363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以前曾有减持动作。

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XOM) 42.18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不过最初建仓时持股数曾高达127.6万股。

Gannett(GCI) 174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此前曾有连续减持的动作。

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GE) 777.7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但这一持股数没有包括2008年年底的巨额优先股投资在内,今年晚些时候通用电气将从巴菲特手中回购这些优先股。

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PLC)(GSK) 151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

高盛(Goldman Sachs)(GS)不在名单之上,不过在高盛宣布溢价10%回购巴菲特金融危机期间50亿美元的优先股投资之后,巴菲特仍继续持有当初一起购入的对将近4350万股高盛股票的认股权证。

英格索兰(Ingersoll-Rand)(IR) 63.66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但远远低于之前的持股数。

强生(Johnson &Johnson)(JNJ) 4262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但远远低于低于2008年最高峰时期的6200万股。

卡夫食品(Kraft Foods)(KFT) 1.0521亿股,与上一季度相同。在卡夫收购吉百利过程中,巴菲特曾经减持卡夫。

路博润(Lubrizol)(LZ) 并未列为正式持仓,但伯克希尔打算收购这家公司,索科尔(David Sokol)内幕交易丑闻不会改变这一点。

万事达卡(Mastercard)(MA) 是一个新头寸,但仅持有21.6万股,截至3月31日价值大约5430万美元。

M&T Bank(MTB) 536.3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此前曾有减持动作。

穆迪(Moody's)(MCO) 2840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两个季度前为2887万股,三个季度前为3078.3万股。

宝洁(Procter &Gamble)(PG) 7670万股,已经两个季度维持不变,此前一个时期曾有减持动作。

赛诺菲-安万特(Sanofi Aventis)(SNY) 406.3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

Torchmark(TMK) 大约282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

US Bancorp(USB) 大约6900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

USG Corp(USG) 1707.2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

United Parcel Service(UPS) 142.9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

沃尔玛(Wal-Mart Stores)(WMT) 略超3900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不过2010年曾连续增持。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WPO) 超过172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巴菲特到目前为止仍遵守诺言,即在离开华盛顿邮报董事会之后仍继续持有该公司股票。

富国银行(Wells Fargo)(WFC) 再次增持,不过这一点在财报披露之后已经知晓。这次披露截至2011年3月31日持股超过3.589亿股,上一季度为超过3.42亿股,两个季度前曾增持至3.364亿股,此前几个季度曾连续增持。

Wesco Financial(WSC) 570.3万股,与上一季度相同,不过这已经不重要,因为巴菲特正在试图收购剩余股份,将其私有化。

仅供参考!

移民交税少领福利多

呼吁改移民例 先工作4年才可申请移民

温哥华随处可见不同族裔的面孔。(资料图片)

移民领取社会补助比率(%


右翼智囊团体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昨日发表报告指,新移民交税少但收福利多,相当于每年花费163亿至236亿元税款,因此加拿大有必要改革现行挑选移民的方法,以及对父母团聚移民要设立更多条件等。该报告马上引起中侨互助会痛斥為肤浅、偏激,担心有右倾国会议员会借题发挥。事实上,有大量研究报告显示移民对加国经济贡献宏大,例如每增加千名中国移民,中加贸易就增加七亿元;而东亚移民是领取福利最少的移民族群,相反欧洲移民领取福利更多(见另稿)。

菲沙研究所最新报告《2011年移民与加拿大福利状况》(Immigration and the Canadian Welfare State 2011),根据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新移民交税款额及其获得的政府服务价值,发现平均每位新移民「净赚」政府超过六千元,相当于纳税人每年要為此付出163亿至236亿元。

每年每人「净赚」政府逾六千元

报告共同作者格鲁贝(Herbert Grubel)指,近年来的新移民平均薪水是其他加拿大人的72%,他们交的入息税款则仅為其他人的一半,但却享有同样的政府服务和补助,这样的福利政策给加拿大纳税人带来巨大的财务负担。格鲁贝说,随加拿大人口老化及社会福利项目债务增加,本国已经难以承受因「选择移民不当」(poorly selected immigrants)带来的「滚雪球」开支;以2009年為例,全年登陆的新移民中约22%属于家庭团聚类别,而基于职业技能及经济成就的新移民却仅佔16.2%。

他总结称,為减轻纳税人负担,加国移民选择程序有必要进行改革,将重点放在迎合市场需要,而非继续现行的计分制,「我们不是给其他国家做慈善的」。

报告建议,发放临时工作签证给那些已获加国僱主合法聘用,且薪水不低于僱主所在省中间水平的申请者,该类签证两年有效,到期后可根据受僱证据续签两年;工签持有者的配偶及子女可通过申请家庭工作签证(family work visa)来加,允许他们合法打工;工签持有者若失业,必须在三个月内找到新工作,否则就要离开加拿大,除非其配偶有合法工作。

申请父母移民 先缴保证金

报告还建议,工签持有者在加拿大连续工作四年后,可以申请永久移民签证,两年后可申请入籍;永久移民可申请父母及祖父母移民,但须先缴纳足够支付他们医疗及其他社会福利的保证金,否则政府将难以承受财务负担。

郎咸平谈亚洲金融危机:美国养了四头猪

本文摘自《郎咸平说对了吗》 凤凰出版社

猪一:泰国危机(1997年)

阅读提示:1997年美国猎杀泰国,说起来很简单,先忽悠泰国实行自由的金融政策,让外资自由的出入泰国,然后就拉高泰国股市和楼市价格,制造泡沫效应,引诱泰国企业、民间资本竞相涌入股市楼市投机,房价股价于是进一步被大幅推高,美资瞅准机会获利逃跑。泰国数十年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在即将跨入发达国家门槛之时功败垂成。

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美国的一个阴谋,那是养肥了泰国这头猪进而宰杀的时刻。这养猪杀猪的过程,简单地说很简单,先眼睁睁看着泰国经济高速增长几十年,这头猪养到一定程度了,美国金融资本就开始进入拼命拉抬该国股价楼价,制造大泡沫,待到泰国民众都跟进炒楼炒股时,就果断捅破泡沫,撤资获利走人,留下一个可怜的满目疮痍的泰国。

千万不要以为中国的数十年经济高速增长是什么独一无二的奇迹,这太普通了,在东亚随手一抓都是一把,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经历过这样的增长;东南亚的印尼、新加坡也同样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不过前者功败垂成,最终没能成为发达国家,个中缘由我们后面再解释。事实上,泰国也是一个和印尼类似的国家,经历数十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但最终没能成为发达国家。

泰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一样,一开始都是靠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然后发展出口贸易。泰国从1961年开始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政策,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比如允许外国企业有权拥有土地,允许外商将所获利润自由汇往国外,对进口原材料实行免税、解除外汇管制等。泰国很快吸引了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台湾、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在内的外资蜂拥而入。

1987年~1990年为外国对泰投资高峰期,1991年后投资势头有所减缓。1993年外资又大幅回升,全年申请扶助项目为1 252宗,总投资额2 788亿铢,超过最好时期的1990年。其中日本和欧洲的投资增长速度最快。

与外资进入同时发生的事情就是泰国外贸出口的迅猛扩张,成为泰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91年~1997年间,泰国出口总额增长了一倍,由282亿美元增长到567亿美元。另一个数据是,1986年~1994年间,泰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率每年都在30%以上。这些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情况如出一辙。

外贸出口拉动了泰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1974年到1994年这20年间,泰国的年均增长率超过8%。好了,20年的高速增长,猪也就养肥了,美国是打心眼里不想看到世界上再冒出一个叫泰国的发达国家来,必须宰杀之。

泰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干了两件事,给美国动手制造了方便。第一是泰国开始允许本国银行和外国银行(在泰国分部)到国外吸收美元存款到泰国花;第二是泰国开始允许外国人自由借贷泰铢。正如郎咸平在其书中所言,从1990年到1996年,泰国逐渐完全对外开放了资本账户,到了1996年外资可以随意来泰国开设账户炒股、炒楼。

如此一来,美国金融资本就可以随意进出泰国了,现在我们把这些快进快出的钱称作国际热钱。从1990年开始,这些国际热钱开始大量进入泰国,全面介入泰国股市和楼市,引起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同步飞涨,资产泡沫开始形成。1993年泰国股市已经流入了30亿美元外资,到了1995年翻了一倍达到60亿美元。1993年10月的股价比1987年的股价翻了六倍多。楼市的情况也一样,在外资介入下暴涨。泰国固定资产投资(买楼)占GDP的比重与外资进入泰国的增长速度同步提高,这个比例从金融全面开放之前的1989年的25%以下逐步攀升到1996年的425%之高(这和2002年中国房地产火爆之后差不多,我们的房地产占据GDP的比重也是50%左右)。

泰国民众和企业眼看着房价股价如此迅猛而持续地上涨,于是纷纷倾囊而出也开始投机楼市和股市。谁都想不劳而获嘛,把钱投入股市,睡一觉就获利了,谁还想干活呢?那就把资金全部投入其中,坐享其成好了。

可惜,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出来混是要还的。美资把泰国股市和楼市拉高之后,猪养肥了,到点了就杀了。外资开始抛盘获利,泰国股市楼市泡沫一捅即破,一泻千里。泰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就此拉开序幕。

外资获利的机理很简单,就和中国股市里面的庄家是一样的,把股价拉高了吸引股市醉虾们鱼贯而入,他们就在高位抛盘获利。

猪二:香港危机(1997年)

阅读提示:同一时期美国对香港发动的金融战,则稍微复杂一点,采取的是声东击西的办法,索罗斯装模作样卖空港币,等香港政府上钩了,拼命抛售美元回收港币时,索罗斯却在股市上狂赚百亿美金。香港实际上成了美国游资的“提款中心”。

中国香港也是美国养的一头猪,1997年的中国香港金融危机就是杀猪的事件。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香港经济高速发展,银行存款20多年间增加了81倍,猪也就养肥了,到1997年,美国人开始磨刀霍霍了。

美国人怎么宰杀中国香港呢?根据郎教授的说法,索罗斯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方法对付比较精明的中国香港人(没有对付泰国人那么简单)。

具体是这样,第一步,索罗斯在纽约卖空港币。卖空这个词不太好理解,拿股票做例子吧,比方说今天这只股票的价格是10元,你向证券公司借出一定量的股票,卖掉;等到股价下跌到6元的时候,你再买回来同样数量的股票,还给证券公司,这样你就赚了一笔钱,当然万一你的判断是错的,股价反而涨到了12元,那么你就亏了,每股你要多花两块钱才能买回来。说白了,卖空股票就是赌股票价格将来会下跌,你如果有把握它会下跌,你就可以卖空它而盈利。那么,卖空港币是同样的道理,比方说今天1港币能兑换02美元,你赌它将来会下降,你就从纽约的银行把港币借出来(比如借出来10港币),卖掉;然后等到港币跌到只能兑换01美元时,你再用美元买回这些港币还给银行,这样你就白赚了1美元(02×10-01×10)。

索罗斯在纽约卖空港币,按理说就是要赌港币贬值(也就是港币与美元的兑换价格下跌)。不管港币什么走势,索罗斯都必须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归还港币给纽约的银行,而一下子要买回这么多港币,他非得去中国香港买才行。这时港府已经听到了风声,吓得不得了,干脆想办法让索罗斯在中国香港搞不到港币,让他没法还钱,还不了钱他就输了。

港府怎么做的呢?很简单,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市场上大量抛售美元收回港币,市面上港币全被收回,索罗斯竟然真的就买不到港币了,索罗斯输了。

索罗斯真的输了吗?没有,他正偷着乐,中国香港中了他声东击西之计。原来,索罗斯卖空港币只是个幌子,他并不真想从这里赚钱,他挖的大坑在股市。他在卖空中国香港股市。按照前面已经说过的,要从卖空中国香港股市中赚大钱,就一定要想办法让中国香港股市暴跌。好了,索罗斯已经成功做到了,港府回收港币的行为已经让港币利率暴涨,当时香港同业拆借利率一天就涨到了280%的天价。利率暴涨意味着什么?对股市有基本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意味着股市暴跌嘛!这个中缘由很简单,银行利率那么高,股民的钱就会撤出来存银行收利息,股市没有资金流支撑不就得暴跌吗?

郎教授查到,索罗斯卖空了8万个恒生指数合同,赌的就是恒生指数的狂跌。结果如何?1997年10月23日当利率提高到280%的时候,香港股价狂跌不止,400亿美元市值灰飞烟灭,从16 673点的高峰一直跌到6 660点,跌去了60%左右。

在股市暴跌的同时,中国香港楼市也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暴跌,从1997年一直跌到2003年,跌去了60%,港人财富蒸发22万亿港元,平均每个业主损失267万港元。

索罗斯从中赚了多少?郎教授推断至少百亿美金。

猪三:越南危机(2008年)

阅读提示:2008年,美国对付越南基本上和当年对付泰国雷同,只不过在郎教授看来,这里面有更多的阴谋。在郎教授的逻辑中,外资拉高股价制造泡沫后,等越南人都不想干活,拼命投机股市,股价越推越高时候,外资为了获利出逃就得让越南股市崩盘。郎教授认为美国运用了一系列连环计让越南的银行利率大幅提高,从而实现了越南股市的崩溃。实际上这种逻辑是无厘头的,外资要出逃,压根就不需要多此一举,直接跑就行了。相反,外资要想更好地获利逃跑,恰恰需要让越南股市看起来仍然欣欣向荣,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这一点和索罗斯在香港的作为是不同的,索罗斯之所以要引诱港府提高利率击溃港股,是因为它和人赌恒生指数下跌,跌了它能获利。在越南的事情上,则没有这种赌局,美国有什么理由去打压越南股市,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首先还是看“越南猪”怎么养大的。1986年开始越南实行革新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中国一样,越南迅速踏上了经济高速增长之路。尤其是近10年,越南的年均增长高达74%,其经济增长速度直逼中国。20年的革新开放的高速增长,也就使得这头猪被养肥了。

美国人选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对越南下手,杀猪。美国人对付越南比中国香港简单多了,不用绕弯子,和当年对付泰国差不多一样的套路,那就是大量热钱进来把越南的股价楼价直接拉升,最后套利出逃,留下一个烂摊子给越南。

越南和泰国有个类似的地方,那就是拼命吸引外资投资,并且对外资进入本国的股市楼市相当宽松。你可以观察一下2005年到2007年外资在越南的迅猛增长,在2005年时只有40亿美元,2006年激增至76亿美元,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竟然高达207亿美元了。这种不太正常的外资增长,按照郎教授的说法,这些外资是要跑进来制造泡沫的。

外资拼命拉升越南的股市,直到拉到了2007年3月的1 170点峰值,而楼市也被同样操作,胡志明市的商铺被拉升了40%。

不过,接下来郎教授分析美国人狙击越南的逻辑是相当混乱的。首先,郎教授竟然认为,美国为了狙击越南这个小地方而让美元贬值。而让美元贬值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大涨,这样大量进口粮食和能源的越南外汇就大量流失,乃至产生外贸赤字。

而一旦产生了贸易赤字,越南政府就会提高利率。2008年1月30日,越南央行把利率从725%提高到了875%,到了5月17日,利率进一步提高到了12%。为什么提高利率可以对付贸易赤字,很简单,这是一个浅显宏观经济学理论问题,因为资本在国际上的流动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越南提高了利率,那么国际上的美元就会被吸引过来拼命换成越南货币存起来拿利息嘛。12%的利息,吸引力是很大的。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由于其他因素存在,不一定会有效,甚至不排除相反的结果发生,越南就是这种情况。

因为,利率的大幅提高会导致什么结果?在中国香港危机中我已经说明了,会严重打击股市吗?越南股市在利率提高之后开始“触顶转跌”,外资一看苗头不对,立马大量抛售股票,大量撤出,越南股市开始一泻千里。当然,消息灵通而善于操作的外资都是在高位率先抛盘,倒霉的是越南本国股民,外资是获利而走。

审视一下郎教授的整个逻辑,他的意思就是说美国人在拉抬越南股价之后,让美元升值从而使得越南产生贸易逆差,最终迫使越南提高利率,从而使得越南股市开始下跌,然后美国资本获利抛盘撤出。

郎教授在这里有两个明显的逻辑漏洞:第一,美国绝无可能为了狙击越南这个局部小地区而使得美元贬值,越南这个小国压根不可能使得美元为之贬值,美元是全球一大盘棋,即便贬值在越南获利,但又如何防止这个贬值在全球带来的潜在的巨大损失?美国人不会冒这个险;

第二,郎教授把几个风马牛不相及或者说没有必然因果联系的事件串在了一起编故事。美元贬值、越南提高利率与外资出逃股市崩溃三者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美元贬值绝无可能专门针对越南,而只是恰巧在这个时候美元发生了贬值,从而引发了越南的贸易赤字。而越南的贸易赤字以及由此导致的越南提高利率,与美资获利出逃之间则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美资随时可以获利出逃,绝无可能等到越南股市面临下跌趋势的时候才撤出,更无可能通过一系列操纵人为制造越南股市的下跌趋势之后才开始出逃,相反,美资恰恰应该在大盘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而实际上泡沫已经膨胀到极限的时候偷偷撤出,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位偷偷抛盘,让越南本国股民在高位接盘当冤大头。

所以,郎教授描述的美国通过美元贬值制造越南贸易赤字,进而使得越南提高利率,最终达到打击越南股市的效果,然后美资再撤出,实在是无厘头的逻辑,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实际上,事情的真相很简单,美资进入越南套利就是简单地拉升股市然后高位出货获利的操作。美资只需要大批进来,然后找个时机抛货获利即可,压根不需要任何其他复杂操作。只不过,在美资进入越南股市制造泡沫之后,恰巧发生了美元贬值的事件,进一步发生了越南为了应对贸易逆差而提高利率的事件,外资一看利率提高将导致股市下跌,就在这个时候抛盘获利出逃了。

猪四:日本危机(1985年)

阅读提示:1985年美国对付日本,与前面的几个案例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说前面几个案例仅仅是为了金融获利的话,对付日本则更有深意,不仅要获利,而且要把日本对于美国的威胁彻底消除。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世界霸权形成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再不打压日本,美国岌岌可危。在操作手法上,与上面说的类似,也是通过制造股市和楼市泡沫、引诱日本人投机的办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使用了一个被郎教授称为金融原子弹的玩意儿:日经指数看跌期权。

日本危机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同时又常常被拿来和今天的中国类比的例子,所以我把它放到最后来重点讨论。

日本这头猪绝非前面三头猪可比,其肥大的程度远远超过前三头猪的总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人均GDP上,则超越美国。

更为重要的一点,用养猪杀猪的比喻来描述美日之间的关系,最恰当不过,因为日本本身就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到头来给日本制造危机,宰杀日本经济的也是美国。

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产业和经济几乎被摧毁。然而,美国出于地缘政治考虑,不得不对日本进行扶植,其力度不亚于对欧洲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中,美国军需订单源源不断地发往日本,日本重工业得到迅速复苏。直接开启了1955年的日本经济“神武景气”。所谓景气,是日本对于经济高潮的称呼,神武景气是日本战后经历的第一个经济发展的高潮,神武景气中日本经济经历了神话般的繁荣。神武景气之后,在美国的持续扶持下,日本又接着出现岩户景气、伊弉诺景气。以制造业为龙头日本经济快速成长,经过短短20年战后发展,日本GDP在1968年就超过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期间的1961年~1971年,日本实施了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它主要内容是:①充实社会资本。②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高生产率部门在产业中的比重。③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④培训人才,振兴科学技术 。⑤缓和二重结构,确保社会安定。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经济达到极大的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消除日本经济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其具体目的是10年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上。这一计划规定: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超过计划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1倍;人均国民收入按市场价格计算,从1960年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1 592美元;10年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完成之后,日本彻底被养肥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考虑宰杀日本经济这头肥猪。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才下定决心并付诸实施。因为这时的日本,实在让美国忍无可忍。正如郎教授所描述的,日本太过嚣张。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人偷袭过的珍珠港夏威夷,几乎已整个被日本人用重金买下,1986年、1987年两年,日本在夏威夷的房地产投资就达65亿美元以上。日本买下了珍珠港海滩区2/3的豪华酒家、大批楼房、大餐厅、购物中心、高尔夫球场、畜牧场和种植园。每年到夏威夷的数以百万计的旅客中,日本人占51%。美国人对日本人再次入侵夏威夷深感忧虑。檀香山市市长疾呼:“檀香山市快变成东京的一个区了。”

美国大陆本土也四处告急,城池连连失守。三菱公司出资846亿美元收买了被称为美国“富有的标志”和“美利坚的标志”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索尼公司动用34亿美元买下了被称为“美国灵魂”的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松下公司出资6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环球影业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大厦失守;花旗银行总部大厦易帜;莫比尔石油公司总部大厦陷落……日本通过投资来“收购美国”,逐步取得了对美国经济命脉的控制,逼得美国无还手之力。据统计,1980年至1988年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增长了10倍以上。日本人拥有2 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产和证券资产;控制了超过3 290亿美元美国银行业资产(占美国银行业资产的14%);控制了加利福里亚州银行业资产的25%以上以及其未清偿贷款的30%;在美国拥有的不动产超过欧洲共同体的总和;购买了30%~40%的美国财政部债券;占有了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美国市场上20%的半导体器件,30%以上的汽车,50%以上的机床以及绝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其他数十种商品和服务是日本提供的。

这还了得?日本简直成了美国的心腹大患。这时美国要对付日本,就不仅仅是从日本套利了,把日本经济打下去本身对美国而言就具有巨大的意义——打掉对美国威胁最大的经济体。

前面说了,美国狙击越南和泰国乃至中国香港都是一个套路,那就是先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美国热钱就通过各种操纵手法引诱这些财富中的很大一部分流向股市和楼市,然后美国人通过操纵股市和楼市,把这些钱“提”出来。说白了,这些地方的股市和楼市是被美国人当作提款机来用的。

采用郎教授的比喻,比方说1代表比较低的财富水平,10代表比较高的财富水平。当泰国越南这些地方的财富只是1的时候,没什么好狙击的,一定要等到这些地方的财富经历经济高速增长而积累到10的时候,美国人才开始动手,引诱这些地方的人拿出5元钱来炒股炒楼,美国人就从股市楼市中把这5元钱卷走,一夜之间窃取这些国家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10元钱被美国人卷走5元,这些地区的财富被打回5元钱的比较低的水平,那种试图按部就班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愿望对这些国家地区来说如同南柯一梦。一切都要在5元钱从头再来。

美国人对付日本是同样的逻辑,只不过,由于日本人天生不爱投机炒作,都爱踏踏实实地工作、创造财富,所以要想让日本人的10元钱拿出5元钱来炒股炒楼,那真是难度挺大。

最终美国人想到了一个妙招。你日本人不是爱从事实业吗,赚的10元钱全都又投回实业中去了,日本人的实业就是制造业外贸出口,除了技术水平比较高之外,和今天的中国无异。好,美国就想办法让你的实业无利可图,让你们的出口赚不到钱,手中的10元钱无处投资了,看你们这些钱用来干吗?最终美国人一定可以把你们引诱到股市楼市中来。

怎么才能让日本的出口业无利可图呢?很简单,美国人的办法就是逼迫日元升值。这就和今天对付中国一样,首先是在全世界造舆论,让全世界都相信世界经济的不平衡都是由于日元币值被低估了。美国在欧洲的那些盟友首先被说服,一致认同美国的说法,德国、法国、英国等和美国一同谴责日元币值低估。这些国家开始加入逼迫日元升值的行列,到1985年9月,日本终于顶不住了,不得不和美国、德国、法国、英国一起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酒店签订了《广场协议》,此协议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规定日元必须大幅升值,日本签字同意。

协议签订之后,短短三个月内日元兑1美元就从250日元升到了200日元,即日元升值25%。此后一直连续升值,到1987年已经升到了120日元,相比于1985年协议签订之时升值超过100%。

一切都如美国所愿,升值使得日本出口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日本制造业变得无利可图,大量制造业企业纷纷倒闭,制造业不能再投资了,无数的企业老板手中开始出现闲余资金,拿着不知道干吗。

此时,美国热钱便开始流入日本,这些热钱的首要目的是来拉升日本股市楼市,制造上升趋势,引诱日本制造业老板的闲散资金也进来炒股炒楼。在热钱的作用下,日本股市节节攀升,老板们看到股市赚钱如此容易“可靠”,手开始痒痒了,最后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开始全面跟进股市。楼市的情况也一样。

企业老板们的资金注入股市楼市,使得股价楼价如同火箭般飞蹿。到这时,所有日本人都坐不住了,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全民炒股炒楼,泡沫越吹越大。在这期间,日本政府还作出了一项错误的决定,给股市和楼市泡沫火上浇油。是什么政策呢?那就是把银行利率降低到25%,需要注意,这项政策也是被美国政府忽悠而来的,具体不表。利率降到如此之低,产生两个恶果,一是普通百姓也把钱从银行取出来投到暴利的股市楼市,存在银行利息太少了;二是那些企业老板一看贷款利息这么低,干脆贷款来炒股炒楼。这两笔资金注入日本股市楼市,泡沫被吹得更大。

从1987年到1989年,日本股票价格涨了94%,如果拿1989年的股价和更早的1984年相比,则是涨了368%。同时,日本城市土地价格涨了103%。日经指数的最高点纪录是1989年12月29日的38 915点。

好,到此为止,美国人已经成功地引诱日本人把10元钱中的5元(甚至更多)投到了股市楼市,而股价楼价也被炒到了天价。到点了,美国热钱高位出货,获利出逃,大获全胜,满载而归。各位还得知道,美国人不仅仅从股市和楼市中把日本人10元钱中的一半以上圈走了,同时,由于日元升值,这些提前进来的美元还获得了外汇上的套利。这套利同样巨大,日元兑1美元从1985年的250日元升值到1987年的120日元,假如你1985年拿着1美元进入日本,兑换成250日元,拿着别动,等到1987年,你这250日元已经可以换到250÷120=208美元,你白赚了108美元,利润率超过100%。实际上,日元升值比例多少,你的利润率就是多少。当年到底有多少热钱流入日本,我想美国的投机资金肯定是倾巢而出,因为根据《广场协议》日元要不断升值,美元进入日本是明摆着可以稳赚不赔进行套利的。美元进来1万亿,日本的外汇储备就被套利挖走1万亿,因为日元升值了百分之百嘛,可怕啊。

前头说了,美国人不仅仅是从日本套利这么简单,它还要彻底消除日本对美国在经济层面的严峻威胁。怎么达到这个目的?从股市楼市以及外汇套利上圈走的日本财富已经相当可观,可以说足以把日本几十年来对外出口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掏掉一半了,但这还不够“致命”。美国还要来一招更狠的,“送佛送到西”。

因为你想啊,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积累起来的财富实在太多了,简直是天文数字,美国热钱引诱日本人吹起的股市楼市泡沫,即便在这些热钱撤走之后,他们的股市和楼市也未必会立马崩溃,因为日本人仍有大量接盘资金啊,简直是取之不尽。美国人要的是如同当年原子弹轰炸日本的效果,也要搞一个经济原子弹把日本经济轰到崩溃边缘,让它再也对美国构成不了任何威胁。这就需要把日本股市和楼市彻底整垮,捅破日本泡沫。

美国人的经济原子弹就是日经指数看跌期权,这名字听起来挺复杂,说起来也得费一番口舌。我简单地解释一下吧(参考郎教授),这东西其实就是美国人和日本人签的一种赌博协议,美国人赌日本股市跌,日本人赌股市涨,协议规定,美国每签一个协议就付给日本人10元(假设的数字,下同),无论美国输赢,这10元都归日本人。如果指数下跃,即美国赢了,比方说从100点跌到60点,日本人就赔给美国人40元,以此类推,指数跌得越多,日本人就要支付越多的钱给美国人。如果指数上涨呢?那就是日本赢了,他们不用赔钱给美国人,而得到了美国人的10元钱。合同会规定日经指数涨到一定点数就结束游戏,日本人拿到10元钱了结。否则指数一直涨,这游戏就没完没了啊。

日本人一看乐坏了,日本当时是全民炒股,股市怎么可能跌呢?美国人必输无疑啊,所以他们很爽快地和美国人签了协议。这是稳赚不赔啊,签一个合同就赚10元钱。日本人和美国人签了无数个这样的合同,当然每个合同都收到10元钱。

日本人就这样上了贼船,美国人既然敢和你赌,就有办法把你的股市打下来。你知道美国人多缺德吗?他们把这天文数字的协议拿到证券市场上去出售,由大名鼎鼎(或者说臭名昭著)的高盛公司来操作,它把这些协议首先转卖给了丹麦政府,有了丹麦政府的信誉背书,这些协议竟然在1990年2月在美国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你得知道,美国股市是全球化的,全世界的资金都在买美国的股票。日经指数看跌期权在美国上市的结果就是让全世界的资金都来打压日本的股市,直到把它打倒为止。

你只要把日经指数从100点打到50点,日本人就得赔给你50元,除去10元成本,你还净赚40。

所以,全世界开始齐心协力一起来打压日本股市,结果,日经指数的死期也就到了。从日经指数看跌期权挂牌上市那一刻起,日经指数就开始狂跌不止,日本股市暴跌70%,直接崩盘。而从日本股市崩盘开始,日本陷入长达20多年的衰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彻底走出萧条。而日本房地产市场也同样经历了连续14年的下跌,至今未复苏。日本经济对于美国的威胁彻底消除。

美国到底在这场经济战中从日本卷走了多少财富,日本到底损失了多少,《金融战败》一书作者吉川元忠(日),在书中表示,1990年日本的金融战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后果相当。

到此为止,美国在亚洲养4头猪的故事就讲完了,末了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关于郎教授的小问题。那就是,郎教授在讲述这4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的时候,讲到美国不仅要从这些地方捞钱,而且还要费尽心机去搞垮它们的金融和经济。比如,他在讲到越南和泰国的时候,描述了美国如何处心积虑地引诱这些地方的政府提高利率,从而导致股市崩溃。我前面说过了,这正是郎教授没有逻辑的地方,美国不就是为了圈钱吗?用郎教授自己的话说,就是从股市和楼市上把这些地方多年来积累的10元钱财富拿到5元钱,那就拿钱得了,为何还要额外去击垮它们的经济呢?当然,美国热钱进来把越南股市拉到高位,然后集中抛盘套利走人,本身也有可能引发越南的股市崩溃,但是郎教授还描述了美国还有额外的一招,不仅要圈钱走人,还通过一系列操纵使得越南政府大幅提升利率,从而使得越南股市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美国为什么要多此一举?第一种可能是郎教授描述的根本不是事实,美国压根没有额外刻意打击它们的经济,而仅仅是从这些地方圈钱而已;第二种可能是,郎教授说的与事实符合,而一旦这是事实的话,则在郎教授自身的思路、在他的书里面是压根找不到合理的解释的,因为郎教授说了美国这些行动就是为了圈钱,那么美国压根没必要在圈钱的同时额外损毁它们的经济。

解释不通,这就让人怀疑郎教授的理论有什么欠缺,确切地说,我们可以怀疑郎教授并没有认识到美国的真面目,他只看到了某种表象和局部。或许,美国人在亚洲养的根本不是猪,而是别的什么。美国到底是把泰国、越南、日本、中国香港乃至中国内地当作什么来养的?我们到第二章来一起探究。

中国会不会遭遇危机

阅读提示: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日本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相似点,那就是我们的制造业出口面临和日本当年一样的困局,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导致出口愈发艰难,制造业成片倒闭。用郎教授的话说,营商环境开始急剧恶化,在实业中无路可走的制造业资金最终流向楼市和股市,和国际热钱一起来吹起股市和楼市泡沫。种种迹象表明,今天的中国很可能和日本遭遇同样的危机。

不过,即便美国人并不是把亚洲这几个经济体当作猪来养的,我可以告诉各位,那也是和猪有联系、类似的某种东西。我们不妨暂且还把它们当作是猪吧,也就是仍然按照郎教授的逻辑,美国就是把它们当作猪,一次性养大养肥了宰掉获利。那么,中国会不会也遭遇同样的危机呢?

很多人喜欢把今天的中国与1985年的日本相比,的确,这两者之间有太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本国币值上,今天的中国和当年的日本一样,都被欧美人联合起来逼迫升值,唯一不同的是,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速度要比当年的日本小很多,从2005年开启升值以来,到今天人民币才升值了20%多,这差不多和日元开启升值之后三个月的结果一样,日元在《广场协议》签订三个月内就升值了25%,两年之后更是升值了100%。

既然都有升值预期,今天的中国和当年的日本一样,都有大量试图套利的国际热钱流入,其中很大部分流入了股市和楼市,催生股市和楼市泡沫。多数人认为,今天中国的楼市泡沫已经不亚于当年的日本。这意味着,美国也正在预谋把中国的楼市和股市当成提款机,等到时机成熟就提款,和当年对付日本一样。

尤其需要注意在房地产走势上,两者有惊人相似,2010年3月网上流传的一份众所周知的中国楼市崩溃时间表,虽不够严谨,但把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当年的日本作了很好对比:

“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30年的经济飞涨后,日本楼市、股市相继崩盘,开始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淖。回顾日本1985年~1991年楼市的走势可以发现,大约经历了几个重要节点:1985年日元开始升值;1986年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1987年日本房价飙升3倍;1988年房价下降、地王拉升房价;1991年房价再次下降、楼市崩盘。

而中国楼市2005年~2008年所经历的情况,与日本惊人的相似:从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2006年同样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2007年房价飙升;2008年房价下降、地王频出……因此预测2011年中国楼市也将像日本一样面临崩盘。”

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日本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相似点,那就是我们的制造业出口面临和日本当年一样的困局,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导致出口愈发艰难,制造业成片倒闭。用郎教授的话说,营商环境开始急剧恶化,在实业中无路可走的制造业资金最终流向楼市和股市,和国际热钱一起来吹起股市和楼市泡沫。

种种迹象表明,今天的中国很可能和日本遭遇同样的危机。

再计算一下时间,1945年到1985年,日本被养了40年,养肥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差不多,也养肥了。难道,今天的中国真要面临和当年日本一样被美国宰杀的命运?

未来会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经济高速发展了这么多年以后,中国确实需要提高警惕去应对未来世界的种种变局,应对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预谋。至于美国是不是正在准备着找机会把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的财富窃取掉,什么时候会下手,有没有能力动刀,则需要进一步讨论。“中美国”的真相要比民众的想象复杂得多,离奇得多。

前头说了,如果像郎教授那样认为美国在亚洲养的是猪,到点就宰杀,就会存在解释不通的地方,最后我们只能推断,美国养的其实不是猪。那到底是什么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2011年5月16日星期一

《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揭秘高净值人士

接受调研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这一行为在可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主中表现尤其明显,约27%的受访者已经完成投资移民,而正在考虑的受访者占比也高达47%。
“你高净值了吗?”此问在微博上大热。何谓高净值?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据新近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0年,中国高净值人士达到50万,共持有可投资资产15万亿元。他们近半集中在北上广、浙江和江苏,他们的钱则分布在现金与存款、股票、房地产和基金。2011年,高净值人士增配了股票,减少了买房,境外投资大迈步。

此报告由在个人高端客户金融服务领域的领先者招商银行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推出。

高净值人数大增

个人财富的增长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一片红火,实际GDP增长率恢复到两位数。两个最重要的投资市场,股票和房地产,涨幅非常明显。在此背景下,中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62万亿元,较2009年末同比增长约19%。同时,高净值人群规模也在随之扩大,达到了50万人。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9万人,年增长率为22%。 此外,2008~2010年,高净值人群拥有的财富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上升,从2008年的23%上升到2010年的24%,预计2011年这个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到25%。

据《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国高净值人群的组成以企业主为绝大多数,占到61%;职业经理人、企业高管和专业人士也在迅速挤进来,占到17%。另有少数的高净值人群则是全职太太、退休人士、演艺明星和体育明星等,他们占比略有上升,但依然在10%以下。从资产规模来看,中国的高净值人群仍以可投资资产在5000万元以下的个人为主;同时可投资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增长迅速,占比由2009年的3%上升至6%,主要还是来自企业主。

虽然“富二代”之名社会上风头正劲,但是财富的积累者和拥有者依然以创富第一代为主。真正掌握一定投资决策权的“富二代”,不足中国高净值人群的1%,并且所掌握的平均资产规模也相对较小。“我们也注意到,第二代财富继承人在企业传承和社会责任上逐步发出了强大的声音,成为倡导环保、慈善、节能等社会公益的一支新兴力量。”

在年龄和学历方面,中国高净值人群50%左右来自40~50岁的人群,且以男性为主。企业主中,可投资资产规模越大,年龄也成正比。过去两年,企业主通过EMBA或高层经理培训等形式回到学校进修,学历普遍得到提升,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接近80%。职业经理人群体呈现出三个特点:年龄小、学历高、男女比例更加均衡。

高净值人士也扎堆儿。报告称,高净值人群相对集中的前15个省市覆盖了中国80%左右的高净值人群。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人群数量最多,分别达到4.4万、4.7万和7万。

更多财富,更高生活

尽管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创造更多财富”和“高品质生活”依然是高净值人群追求的主要财富目标。报告称,大部分高净值人士年龄在50岁以下,正值事业上升期或巅峰期,精力旺盛,对于事业和财富追求的惯性推动他们继续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他们注重高品质生活,金钱所带来的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高品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精神上的高品质。

近年来,高净值人士开始关注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希望以实践性公益活动亲力亲为地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而不仅仅是单纯捐助。他们通过旅游摄影、收藏艺术品和红酒等提升自身修养和品位,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同时,他们希望更多地参与到高端人士的聚会中,通过与自己经历相仿的高净值人士分享经验,从而结识朋友,得到精神上的交流。

此外,高净值人士对财富安全、财富传承、子女教育、个人事业的发展等其他财富目标的关注程度都有所提高。“家业常青”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随着中国创富第一代在人生阶段和事业发展两方面双双步入成熟阶段,他们开始思考未来财富的传承问题。特别是对于其中一小部分超高净值人群和年龄相对较高的人群,财富传承已经列入他们的日程。

在这些目标驱动下,高净值人士的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也五花八门。对生活质量的关注,使得医疗健康成为最希望得到的增值服务。看病难不仅是普通老百姓所面临的问题,受访高净值人士也表示,“我们也时常受到挂号难、找好大夫难等看病问题的困扰,希望私人银行能协调资源提供医疗健康方面的服务,如联系医师等。”根据子女年龄的不同,高净值人士对子女教育服务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最欢迎的子女教育服务包括家庭亲子日、吃苦夏令营和精英论坛等。

买房渐少,投资移民渐多

随着房市调控政策的一再出台,特别是对限购、房贷的干预,人们对房市正在日益看淡。《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的编撰者,在对国内30个省(区、市)的300余名房地产从业人员调研中发现:多数房地产从业人员感觉到住宅投资者信心有所降低,普遍看淡房市在2011年的增长。同时,在对中国高净值人群及客户经理的访谈中也发现:高净值人群对直接购买国内住宅的投资热情明显下降。

报告称,投资性房地产在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的比重从2009年初的17.9%下降到2011年初的13.7%。当受访者被问及“未来的1~2年您是否会减少在房地产市场(包括各种投资方式) 的投资金额”时,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将不再增加房地产市场投资,一半的高净值人士表示逐步在撤回房地产市场上的资金。当被问及“未来1~2年投资房地产市场的方式是否会发生改变”时,仅有不到10%的受访者选择“仍以国内直接购买住宅为主”,约40%的受访者表示“转为购买商铺,或通过房地产信托、地产基金等参与投资”。这说明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下,高净值人士对直接购买国内住宅的投资热情下降,投资方式转向商铺和间接投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个人境外资产增长迅速,2008~20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约100%。其中,作为中国个人境外投资主要目的地的香港,2008~2010年来自内地的个人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70%,资产规模占中国个人境外资产的一半以上。2011年,随着高净值人群进一步全球化资产配置与投资移民的需要,预期境外投资将进一步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向境外投资移民人数出现快速增加。以美国为例,中国累积投资移民的人数最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达73%。某些移民目的国甚至迫于移民人数不断增长的压力提高了投资门槛,例如加拿大在2010年提高投资门槛,净资产下限从80万加元增加到160万加元,澳大利亚也在2010年将投资移民的个人资产数额从25万澳元提高到50万澳元。投资移民迅速增加这一趋势在调研中亦得到了印证。接受调研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这一行为在可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主中表现尤其明显,约27%的受访者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正在考虑的受访者占比也高达47%。

2011年5月11日星期三

本那比旧屋炒风猛 涨幅更胜列治文

掛牌八天售出 高价破区内纪录

 Waverley Ave.两路段连售数屋
Waverley Ave.有多处新屋正在赶建。


大温炒买老旧独立屋的热潮,已经「延烧」至本那比。在本那比铁道镇区的Waverley Ave.,前后才两个街口,最近即有4间房屋掛出「已售」(Sold)的招牌,其中一间于4月26日掛牌98.9万元求售的旧房屋,在八天之内,更以150万元卖给一名华裔买家,為该区旧屋歷史高价。有地產经纪说,本那比独立屋炒风是在三月中旬,日本地震后不久才兴起,但来的又快又猛,比去年底至今年初在列治文的独立屋价格「涨幅更大」。

一名地產经纪说,三月中旬以后,大量华裔买家似乎「转移阵地」,到本那比各区睇楼,最受青睞的房屋种类,莫过于是「有一把年纪」的独立屋,地愈大愈受宠。

在上述150万元房屋成交前,同一条街不远处,一间政府估价為74.4万元的房子,卖出125万元,已经是地產经纪间的「大新闻」,没想到才隔两周,联邦大选前三天,即有房子突破125万元,创下150万元的高价位。而这间以98.8万元求售的房屋,政府估价為77.4万元。

有地產经纪说,Waverley Ave.路上本来不是华人聚集的地区,但现在随著清一色华人买家的进驻,有白人地產经纪说:「整个Metrotown现在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Chinatown了。」

一名华裔地產经纪说,在铁道镇区的独立屋,几乎很少看见有150万、200万元的房子,但现在连87年屋龄的旧屋,都出现以「两倍」政府估价的价格售出,其后续发展的情况,愈来愈与温哥华西区相近。

该经纪表示,有能力购买150万元或以上独立屋的全是华人,在他最近一次展示房屋, 来的30组客人,有九成都是刚来不久的中国大陆移民,另外一成是台湾移民及本地说英文的华裔移民,没有一组為非华裔。

经纪说,那些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他们年龄不大,都在三十几岁至四十岁间,很多人家中的孩子还未上小学,他们在中国多数经商,或是任职政府高层。他们以名车代步,穿戴名牌,孩子的衣服也很讲究。一些非华裔的地產经纪,一开始还不习惯,不相信这种年纪的买家会认真出价,直到买家在出价时表现如此「魄力」,有些还「不断追价,势在必得」,经纪还吓一跳。

但并不表示非华裔买家现在并不存在。有华裔经纪说,他代售有一间70万元左右的房子,则有很多白人及印裔买家前往睇屋,因此他认為「华裔买家与非华裔买家所针对购买的房屋价格,已有了相当距离」。

对于本那比老旧独立屋的炒风,市民看法各异,例如有才卖出高价格的非华裔屋主,认為「谁有钱即谁买走房屋」,这样的规则很公平,而屋主在卖出好价位后,也可以悠閒享受生活,不必再為房屋的维修费用及按揭发愁。


仅供参考!

有钱人是怎样炼成的?

也许我们不一定能成为百万富翁,但从有钱人那里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关于理财和人生规划的秘诀。


大多数人都知道,美国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如今,在这些净资产达到或者超过一百万美元的人当中,大部分人的钱都是靠自己挣来的。

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是企业家,其中既有创建了高速网路的人,也有垃圾车制造商,涵盖的范围无所不包。他们中有些人建房筑渠,种植玉米,制造珠宝。有些人同邮票、硬币和艺术品打交道,有些人从事害虫防治以及修剪草坪的工作。还有的人救死扶伤,给人们安装新牙。另外有些人还会帮助他们的邻居,甚至供养他们。

而他们花钱并不是大手大脚。实际上相对他们的财富来说,这些富豪中的大多数都生活得相当简 ——想想仍然住在奥马哈那座简陋房子里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吧——他们把钱用于投资,让这些钱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

《邻家的百万富翁》(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一书的作者斯坦利(Thomas Stanley)和达科(William Danko)说,财富是你积累了多少,而不是你花出去多少。这本讲述美国富人故事的书于1996年首次出版,是一部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大作。

这两位作者写道,人们很少是靠运气、继承遗产、高学历或是高智商而致富。更多情况下,财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结果,一种兢兢业业、锲而不舍、做事有规划、尤其是自律的生活方式。

财富的定义方式有很多种,不过通常它被定义为除去债务后你所拥有的一切东西的价值。但市场性资产与个人财产是有差别的,前者是指可以很快变现的资产,如股票、债券和房产,而后者是指像汽车、服装和家庭用品这类你会经常使用而不大可能出售的资产。

一个人单靠收入并不能成为有钱人。当然,它对于财富的增加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但那些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将他们的工资视为一种手段,一种为了获得更大财富的手段。

联合行销(Unity Marketing)的创始人丹齐格(Pam Danziger)说,有钱人并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他们通过使投资价值最大化来获得财富。联合行销是一家消费者市场研究公司,专门从事奢侈品及其消费情况的研究。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去买价格昂贵的漂亮鞋子或是衣服,只是说他们大部分人会对商品精挑细选,他们买的是品质和价值。丹齐格说,他们真的是将购买行为看成是一项投资,而不是一笔开销。

不过他们所做的是将这些投资多元化,这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度过难关。摩根大通私人理财业务(JPMorgan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的董事总经理莱斯特(Leslie Lassiter)说,财力最为雄厚的客户有着十分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他们的投资领域不仅仅限于股票和债券,还涉及对冲基金、汇市、大宗商品和新兴市场。

莱斯特说,现在有很多互惠基金可供选择,你可以通过它们来投资上述各类资产。

有钱人和那些希望成为有钱人的人,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在于他们买单的方式不同。百万富翁们通常是用现金购买大部分商品,包括汽车、房屋和游艇。

当然,对普通的工薪阶层而言,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但这一事实仍然传递出一个道理:不要让债务为你的生活方式买单。

大多数有钱人举债是为了用于投资,而且他们十分小心不让自己的负债水平变得过高。莱斯特说,任何人都应当谨慎利用债务。

他们还会进行细致的规划,并为它投入大量的时间。许多有钱人在喜欢攒钱的同时也锺爱投资,他们常说发财致富的过程要比这个结果有意思得多。

此外他们富有耐心,愿意进行长线投资并耐心地等待。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旗下国民金融公司(National Financial)的总裁米尔查达尼(Sanjiv Mirchandani)说,他们稳定地持有自己的投资品,很可能事先便制定了财务计划。

许多富人采取长线投资的策略是因为他们眼下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而工作。比如当他们退休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会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多少钱来维持生计、多少钱用于捐赠以及留下多少钱作为遗产。

莱斯特说,最具头脑的人十分清楚维持日常开销所需要的流动资金数量,他们会确保手头上有这么多的现金。她还说,普通人也应该做到如此。

与此同时,她说大多数富人都会非常谨慎地对待债务。富人们倾向于在资产和债务之间实现平衡。

下面是对如何积累财富的一些建议:

量入为出:那些收入不菲但却是“月光族”的人其实并不富有,他们只是很傻。

做好计划:就是说为今天、明天以及退休后的三十年做好计划。慢慢地去规划,不要着急,每天都花些时间去检测你的计划。制定出预算并且严格地执行。

多样化投资:正如莱斯特所说,不妨尝试投资互惠基金,通过它们你可以对彼此没有关联的资产类别进行投资。

减少信用卡的使用,采用现金支付:当然对于有钱人来说,用现金买下一栋房屋要比大多数普通人更容易,但由于购买奢侈品或是享受豪华假期而欠下的信用卡债务是永远不会引领你走上致富之路的。

让现金随手可得:虽然富人们将他们的大部分财富都用于投资,但只要有所需要他们就能获得现金。莱斯特说,要拥有某种可以使用的信贷额度,比如你从未用到的房屋净值信贷额度。它就像是一个安全阀。莱斯特建议手头留有的现金应该能够确保一年的花销;丹齐格认为这一时间最好为三年。

将现金分散:当富人们两三年前将资金从股市中撤离时,他们转而在银行开立了帐户,银行存款帐户都有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提供的高达25万美元的存款担保。

将子女考虑进来,牢记遗产规划的重要性:富人们会尽其所能地对他们的子女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这也是每一个家庭都应该做的。尽管与孩子们说到钱的问题时总是很容易令人心生不祥之感,但你的继承者应该知道你所有的银行存款和银行保险箱在哪儿——即便上面已经写有了他们的名字——以及律师是谁,遗嘱和受托物是向谁递交的,这很重要。(本文译自MarketWatch)

仅供参考!

稀缺性决定大宗商品的投资价值

最近这段时间,投资了大宗商品的人都在提心吊胆地注意市场。原油和其他基本原材料经过了一连几个月的飙升后,经历下挫。

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就到了放弃的时候。波动性天生就存在于大宗商品市场。投资策略师和基金经理越来越多的建议投资者:将其投资组合的更大部分投入通过了一项关键测试的大宗商品,那就是稀缺性测试。

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预测,世界人口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91亿,当前为67亿,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宗商品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而在新兴市场的人口富裕起来之际更是如此。据野村控股公司(Nomura Holdings Inc.)的研究,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国家,其收入每增加10%,金属消耗量就会随之增加10%、粮
粮食、水、能源和工业金属--该投资什么?

食消耗量增加6%、能源使用量增加4.25%。

然而在对原材料的需求稳步增长的同时,粮食、水、能源和工业金属的供应量却跟不上。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的大宗商品策略主管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说,全球当前的玉米储备仅够维持54天的需求,是1973年以来最低的,也远远低于120天的平均水平。铜的储备量比上年同期低10%左右。而行业研究组织2030 Water Resources Group的数据显示,虽然目前的水供应充足,但到2030年将出现40%的供需缺口。


投资具有稀缺性的大宗商品还有一个好处:投资策略师说,大宗商品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性。摩根资产管理(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的数据显示,如果在60%股票和40%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加入5%的一篮子大宗基金头寸,投资组合的价格波动将减少0.1个百分点,而回报则会增加0.1个百分点。

投资者需要做到的是精明地投资这类市场。借稀缺性获利并不像买一桶原油或一蒲式耳棉花那样简单;投资者需要考虑多种金融工具,从交易所交易的大宗商品基金、个股到私募基金和使用的货币等等。Credit Suisse Wealth Management的董事总经理罗伯特•维森斯坦(Robert Weissenstein)说,投资者还应当投资大范围的大宗商品。

他说,你要做的不光是将大宗商品投资多元化,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整体投资多元化。

以下是你需要了解的内容。

农业和耕地

大豆和棉花等一些作物从根本上就供应不足,因为这些作物只能在世界上特定地区、特定类型的土壤中生长。举例来说,95%的大豆产品来自区区四个国家:美国、中国、巴西和阿根廷。上个月,中国官员表示担心日渐增长的大豆需求正超过供应。201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5,480万吨。

其他一些作物眼下可能还不致缺乏,但新的压力,比如推动乙醇的生产或饮食结构的转变,有可能耗尽供应量。例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弃鸡肉而取牛肉,玉米和小麦的供应就有可能降低。生产一公斤牛肉要消耗

四公斤饲料,而一公斤禽肉只需一公斤饲料。

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们从价格上涨中得利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农作物名列大宗商品中风险最高、波动最大的类型。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 SA)研究分析师狄伦•格莱斯(Dylan Grice)说,投资者应当做的不是参与期货市场,而是寻找专注于提高单位产量的公司,如肥料、种子和机械生产商。交易所交易基金Market Vectors Agribusiness持有比重最大的资产中包括几家规模最大的农业综合企业,如肥料公司Potash Corp. of Saskatchewan Inc.和种子生产商Monsanto Co.。这支基金过去12个月增长了23%。

本月早些时候,交易所交易基金公司IndexIQ推出了Global Agribusiness Small Cap ETF。其投资组合中包括与家畜养殖业务、农业后勤以及农田机械相关的公司。

凤凰城资产管理公司Your Source LLC的投资组合经理罗杰•纳斯鲍姆(Roger Nusbaum)说,新兴市场正经历人口的巨大增长,而这会带来对食品的根本性长期需求,最终将超过供应;我们想要参与这个过程。这家公司拥有专门投资农业相关公司的Market Vectors Agribusiness ETF的股份。

另一种投资于农作物的方式是通过农田。据美国农业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数据,过去10年美国全国的农田价格上涨了58%。一些适宜农业的地区近来大大升值:据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的数据,仅2010年,艾奥瓦州的农田价格就蹿升了18%。

由于农田难以快速转手买卖,多样化就显得至关重要。专门从事农田交易的公开上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并不存在,不过策略师们说,一些私募股权投资值得考虑,尤其是重点关注非洲、东区、南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私募公司,这些地方的农田价格涨幅尚未达到美国的水平。

例如加拿大私募股权公司AgCapita Partners,其管理的资金为1.5亿美元,主要关注萨斯喀彻温省的农田。由于监管方面的原因,萨斯喀彻温省的农田价格还不到邻近的阿尔伯塔省的一半。该基金投资的农田价值在2010年估计升值了10%。

水资源

水资源供应基本上是有限的。不过2030 Water Resources Group估计,到2030年全球的水资源需求预计将增长53.3%。

摩根士丹利美邦(Morgan Stanley Smith Barney)的副首席投资长查尔斯•莱因哈特(Charles Reinhard)说,我们认为水可能是21世界最重要的大宗商品题材。非洲和西亚水资源匮乏的状况,加上全球城市化程度提高等其他一些因素,很可能会导致水资源供不应求。该公司在其大宗商品头寸中着重考虑了这一点。

投资者在这方面面临的问题在于,并没有纯粹从事水资源投资的业务:没有这方面的期货,而许多与涉及生产水的公司都是综合性的企业巨头,包括西门子公司(Siemens AG)和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水资源相关的业务只占它们业务的很小一部分。

加州门罗帕克的金融顾问公司HighTower Advisors的金融顾问巴纳比•莱文(Barnaby Levin)说,他试图让客户投资一些ETF和基金,它们通过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而得以建立水资源方面的投资敞口。Guggenheim S&P全球水资源指数基金(Guggenheim S&P Global Water Index)和


这方面有四家ETF可供选择:PowerShares水资源指数基金(PowerShares Water Resources Portfolio)、First Trust ISE水指数基金(First Trust ISE Water Index Fund)、和PowerShares全球水资源基金(PowerShares Global Water)。其中PowerShares水资源指数基金规模最大,资产12亿美元。这支基金持有一些专门从事饮用水处理和运输的小公司的股票。自2005年首次发行以来,这支基金增长了27%,同其标准普尔500指数增幅为5%。晨星公司(Morningstar Inc.)分析师亚伯拉罕•拜林(Abraham Bailin)青睐这支基金,因为它收取的交易费用最低。

还有四支专注水资源业务的小型共同基金:Calvert Global Water、Allianz RCM Global Water、PFW Water和Kinetics Water Infrastructure Advantaged。Allianz是其中规模最大的,资产也仅仅7100万美元。该基金投资的重点是水务公司,去年回报率为15.4%,标普500指数为9.8%。

能源

与食品和水资源一样,能源价格基本上也是受新兴市场推动。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数据,到2020年,新兴市场的能源需求预计将增长27%,而发达国家增幅仅为8%。

与此同时,能源供应依然紧张。北非和中东产油国的政治动荡推动油价今年飙升了18%,如此剧烈的涨幅令一些策略师预测油价将回调。

然而除了短期的担 ,一些分析师认为未来数年油价还将上行,因石油公司难以生产更多原油。投资银行Stephens Inc.的分析师迈克尔•马里诺(Stephens Inc.)说,投资者逢低买入是因为基本面十分强劲。

世界原油储备中的很大一部分要么深藏海底,要么储藏在难以开采的加拿大油砂之中,或是位于政治形势不稳定的国家。举例来说,高风险的深海开采目前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9%,较2000年的2.5%有所提高。

洛杉矶投资顾问公司Bel Air Investment Advisors LLC的投资组合经理加里•弗莱姆(Gary Flam)说,英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的深海钻探并不是为了进行智力挑战,而是因为那里有石油。这家公司掌管着50亿美元资金。弗莱姆在他的投资组合中增加了能源的比重。

许多投资顾问都不推荐投资石油类ETF,因为它们会受到“期货溢价”这一市场弊病的影响。大宗商品ETF通常会买进期货合约,而不是实物商品。当基金必须以价格更高的长期合约取代即将到期的期货合约时,就会有“期货溢价”,而这种情况会侵蚀收益。比如U.S. Oil Fund过去12个月收益仅5.8%,而同期油价飙升了29%。

策略师们说,更好的押注对象是石油类股。弗莱姆中意石油服务和勘探公司,因为获得难以开采的石油将需要这类公司的技术专长。

买进的良机可能不久就会浮现。位于休斯顿的钻探公司贝克休斯公司(Baker Hughes, Inc.)在3月3日的一份披露文件中警告说,由于反常的寒冷天气和中东及北非的动荡阻碍了其向油田运输设备,公司利润将受损。其他一些石油服务提供商预计也将在未来几周发布财报时宣布类似的问题,这种情况可能令这些公司的股价下跌。

投资者也可以购买持有石油公司股票的ETF或共同基金。如SPDR S&P油气设备与服务指数基金(SPDR S&P Oil & Gas Equipment and Services ETF)去年回报率高达35%。PowerShares Dynamic Energy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Portfolio去年则增长42%,该基金持有雪佛龙公司(Chevron Corp.)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的股票。iShares Dow Jones US Oil Equipment Index增长39%,其持股的公司包括哈里伯顿公司(Halliburton Co.)

不过,策略师们告诫投资者远离天然气和替代能源领域。近年来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令此前无法开采的天然气储备得以开采,导致天然气价格大跌。而这又反过来令发电厂商没有动力去开发风力和太阳能等替代能源。太阳能方面的交易所交易基金Guggenheim Solar ETF去年下跌5%,而投资清洁能源的iSharesS&P Global Clean Energy Index ETF下跌了8.2%。

工业金属

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吸引了人们的大部分注意力,但工业金属更适合于针对稀缺商品的交易。如黄金更多地是作为对冲通胀和地缘政治风险的投资,而不是出于供求方面的考虑。

而铜则是电线、开关、电磁铁和其他工业制品的重要原材料。过去12个月这种金属上涨了23%,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推动。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的数据显示,中国现在进口的铜占世界总量的40%,较1996年不足10%的比例大大上升。

花旗集团(Ciigroup Inc.)的矿业和钢铁研究小组负责人安迪•莫尼塔(Andy Mohinta)认为,与此同时铜的供应量已经下降,远远低于可供三周消耗量的通常水平,而且至少在未来五年都将低于这个水平。其他面临短缺的工业金属包括铅和铁矿石。

管理着11亿美元的TAG集团(Tactical Allocation Group LLC)的首席投资长保罗•西蒙(Paul Simon)喜欢将贵金属和普通金属作为稀缺性投资的途径。他说,这类商品供应量受限,而新兴市场似乎存在着无法满足的需求。

PowerShares DB Base Metals是一支购买期货合约的ETF,它买进铝、锌和铜的合约,并将买进的合约期限多样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期货溢价。

不过,大多数工业金属投资产品都是交易所交易票据(ETN),这是一种跟踪特定指数的债券公司。这类产品包括iPath DJ-UBS Copper Total Return Sub-Index、iPath DJ-UBS Ind Metals TR Sub-Idx和UBS E-Tracs CMCI Industrial Metals TR。ETN在跟踪其所代表的指数方面通常成绩不错,但流动性可能不如同类ETF。

铁矿石等其他一些金属没有期货合约,因此投资者只能局限于很大一部分利润来自采矿的公司的股票。投资公司Newgate Capital Managment LLC的首席投资长艾维?赫斯曼(Avy Hirshman)偏爱巴西铁矿石生产商淡水河谷(Vale SA)和美国矿业公司Cliffs Natural Resources Inc.,后者开采铁矿石和煤。

赫斯曼说,铁矿石和煤都具有稀缺性,而且都有很强劲的需求。

仅供参考!

如何从美元贬值中获利?

4月26日,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称,美国永远不会有意令美元贬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下三年来新低的美元汇率有望立即止跌回升。


然而,美元贬值对投资者而言并不一定是坏消息。如果你住在美国,并期望在美国花掉你的积蓄,那么美元贬值并不会有多大影响。甚至,你还有办法从中获利:尽管汇率暴跌可能导致股市和债市动荡,但有序的抛售对于某些高风险资产而言是有益的。

同时,你也应该有所警惕,因为某些让美元贬值的因素也可能是在将来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这可能会削弱你的购买力。

根据美联储(Federal Reserve)的美元贸易加权指数,2011年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已下跌5.8%,这是美元1995年以来最糟糕的开年走势。美元与澳元的交易价格处于29年来的最低点,美元对日圆的汇率则只是刚刚脱离历史最低点。即使是正受希腊和爱尔兰违约风险所困的欧元,今年对美元也升值了10%。

经济学家称,美元走软的主要动因是两大经济干预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明富环球控股有限公司(MF Global Holdings Ltd.)的固定收益与外汇分析师杰茜卡•霍弗森(Jessica Hoversen)称,“市场担心的是赤字和美联储。”

短期内最让人担心的是货币政策。尽管今年6月,美联储将结束其买入债券以刺激经济的计划,但4月27日,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称,美联储将在“长期内”将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尽管全球中央银行都在提高利率以阻止萌芽中的通货膨胀。

投资者已经开始减少买入低收益率的美元,而青睐于新兴市场和小型发达市场的货币。例如,今年加元对美元的汇率已经上升了4.6%。

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 Inc.)纽约分公司的十国集团(G-10)外汇策略总监延斯•诺德维格(Jens Nordvig)说,“货币政策的前景尚未好转。现在就把宝押在美元上还有点为时过早。”

从长期看,投资者担心的是财政政策。美国预算前景非常糟糕,以至于4月18日,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称,美国可能失去引以为傲的AAA级信用评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称,2011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将达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4%,这让美国成为唯一一个预计赤字将增长的发达国家。

当然,目前美元汇率的跌势可能很快逆转。如果投资者忽然厌恶高风险资产,他们就很可能将美元作为避风港。过去这种情况发生过许多次,最近的两次发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去年的欧洲债务危机中。

然而,多数分析师预期美元的弱势将继续。位于马里兰州哥伦比亚市(Columbia)的投资咨询公司Financial Advantage Inc.的首席投资长J.迈克尔•马丁(J. Michael Martin)说,“我无法想像华盛顿的所有当事者都真正开始迎难而上,阻止美元的跌势。我们目前的假设是,美元将继续贬值。”

以下是如何巧借美元贬值之机进行投资的建议。

股票

从历史上看,美元贬值对股市有利。在美元疲软期,经典的股市操作策略是,投资于有大量出口业务的大型股。标准普尔的高级指数分析师霍华德•西尔弗布赖特(Howard Silverblatt)指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公司近一半的收入都来自于国外。

这种公司会在两个方面借美元贬值获益。从短期看,这些公司将国外销售收入转换为美元时利润会上升。从长期看,它们的产品在海外市场上将变得更有竞争力,这也会提高它们的收入。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的美国股票组合策略师巴里•纳普(Barry Knapp)说,大型股有望表现突出。他指出,2003年第四季度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徘徊在1%左右时,触发了通货膨胀恐惧心理,导致美元汇率下跌5.8%,而此时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中的大型股则上涨了11.6%。

佐治亚州诺克罗斯市(Norcross)的Sanders Financial Management Inc.的首席投资长艾蜜莉•桑德斯(Emily Sanders)说,大型科技股公司的股价往往会在美元汇率震荡时上涨。桑德斯指出,在标准普尔500指数的10个行业中,信息技术行业在美国以外创造的收入占比最高——平均为57%。

她说,她尤其中意IBM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第一季度该公司的销售额增加了8%,超过1/3的收益来源于美元贬值。她的多数客户都在投资组合中持有该公司的股票。

最近,市值低于50亿美元的中小型股的表现很出人意料。在过去的120天中,中型股与洲际交易所美元指数(ICE US Dollar Index)的“相关系数”(表明两种资产交易价格变化的同步程度)从-0.55跌至-0.76。(相关系数为1.0表示两种资产的交易价格变化完全同步;相关系数为-1.0表示两种资产的交易价格变化完全相反。)

平均市值低于10亿美元的小型股公司股价与美元汇率的相关系数从-0.53跌至-0.68。大型股公司股价与美元汇率的相关系数则仅从-0.64微跌至-0.69。

换句话说,当美元贬值时,中型股的股价上涨得最多:在此期间,标准普尔中型股400指数(S&P Midcap 400 index)上涨了12%,标准普尔小型股600指数(S&P Small Cap 600)上涨了10%,而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8.2%。

为什么中小型股上涨得更多?策略师们指出,投资者仍未将美元贬值视为危机,因此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期间更热衷于承担风险。例如,财富管理公司Ballentine Partners LLC的投资研究总监葛列格里•彼得森(Gregory Peterson)称,他建议客户今年增持小型制造业股公司的股票。

但联博基金(AllianceBernstein)的首席市场策略师瓦迪姆•兹洛特尼科夫(Vadim Zlotnikov)说,如果投资者开始更加关注基本面,那么大型股可能更为出色,因为它们在外国市场上的业务更多。他表示,“美元汇率下跌有助于提高大型股公司的国际收益,当结合这点来审视美元汇率下跌时,就会看到它对大型股有利。”

债券

现在,美元汇率下跌对国债几乎没有影响。10年期中期国债的收益率目前为3.31%,与12月31日登记时的收益率3.37%相比略有下降。

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纽约分行的高级美国经济师阿涅塔•玛律科夫斯卡(Aneta Markowska)说,债券市场的这种状况不太可能持续。她以历史作为参考。自1986年4月起的12个月中,美元汇率下跌了15%,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从7.4%上升到7.5%。她指出,在同年年底,当美元又暴跌了11%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8.9%。

玛律科夫斯卡说,“美元贬值要么没什么影响,而一旦产生影响就会很严重。我认为我们正再次面临这种风险。”

目前,美元走软可能有利于公司债券——尤其是有外汇收入的公司发行的债券。荷兰国际集团投资管理公司(ING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美国公共固定收益总监马特•汤姆斯(Matt Toms)指出,当利润上升时,这些公司债券看上去更安全。

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 Corp.)金融研究中心的收益规划总监罗布•威廉姆斯(Rob Williams)说,如果美元贬值转变为一场恐慌,债券投资者避免投资美国国债、转而集中投资于分散化程度高的国际债券基金就是明智之举。

桑德斯说,她偏爱邓普顿国际债券基金(Templeton International Bond Fund),该基金持有澳大利亚、波兰、韩国等国的债券。在过去12个月中,该基金的收益率为4%。它被晨星公司(Morningstar Inc.)的投资研究员评为最高的5星级。

大宗商品

大宗商品可以作为美元贬值时的套期保值工具,因为它是用美元标价的——因此美元走软时,大宗商品价格将上升。这就是标准普尔高盛商品指数(S&P GSCI Commodity Index,由能源、金属、农产品组成的一篮子商品指数)今年上涨19%的原因之一。

Ballentine Partners的彼得森说,“只要美联储维持低利率,美元就将继续走软。只要这种情况继续,大宗商品就是不错的投资选择。”

但顾问和策略师说,如果美元继续大幅下跌,黄金就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因为,在全球市场中,黄金被视为是比其他任何大宗商品更安全的投资。在美元疲软时,华盛顿金融咨询公司Bennett Group Financial Services的总裁唐•贝内特(Dawn Bennett)说,“人们都希望投资于黄金这样的资产。”她让客户们投资于软金属。

匹兹堡(Pittsburgh)Legend Financial Advisors Inc.总裁路易士•P.斯塔纳索洛维奇(Louis P. Stanasolovich)预期在今后四年中,美元至少每年贬值5%。他说,他让自己的客户们投资于SPDR Gold Trust等交易所买卖基金,SPDR Gold Trust基金在过去12个月中上涨了31%。总之,他计划将黄金的持有量保持在15%左右,这个比例显著高于多数顾问建议投资者投资于大宗商品的比例——5%左右。

投资于黄金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第一鹰牌黄金(First Eagle Gold)等共同基金。第一鹰牌黄金同时持有实物黄金和某些最大的矿业公司的股票。该基金在过去12个月中上涨了24%。购买了该基金的斯塔纳索洛维奇说,它对股票与大宗商品的组合投资为大型市场波动提供了套期保值。

要小心的是,多数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在过去12个月中有所回升。金价上涨了31%,银价上涨了171%,铜价上涨了26%。美元贬值趋势的逆转有可能重创此类资产。

货币

仅因为美元汇率下跌,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应该一窝蜂地投资于贵金属以求保护。在预测某种货币长期是否会升值时,两个因素尤为关键:一国的利率以及经常帐户余额,即其它国家应付该国的货币金额(或该国应付其它国家的货币金额)。当利率上升时,比如巴西和澳大利亚的情况,以这些国家的货币计价的投资产品将对追求收益的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然而,即使是同时符合这两条标准的货币也不一定值得买入。例如,尽管欧洲央行提高了利率,且其经常帐户是平衡的,但葡萄牙、爱尔兰和希腊不断恶化的状况却为欧元投下了阴影。摩根大通旗下资产管理子公司(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的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丽蓓嘉•派特森(Rebecca Patterson)说,在今年欧元回涨9%以后,现在买入欧元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派特森说,“我不会在这种水平上投资欧元。我宁可投资澳元、加元或亚洲新兴国家的货币。”

她偏好人民币。据世界银行称,2011年,中国的经常帐户余额预期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6%。中国领导人也明确表示要让国民经济重新恢复平衡,从依靠出口转为拉动内需,这需要让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也有助于中国缓解通货膨胀——今年3月,中国的物价指数上涨了5.2%——因为人民币将保有更多的购买力。

尽管人民币是钉住美元的,但在过去12个月中,美元已经对人民币贬值4.4%。如果世界再次陷入危机,中国不太可能让人民币贬值——人民币是2008年以来唯一没有贬值的亚洲国家货币。

派特森说,“就目前来说,这是一种单向押注。”

仅供参考!

白银派对结束了吗?

上周,白银价格下跌,使得一些人得出结论,认为白银,乃至于其他大宗商品的牛市已经结束。MarketWatch首席经济学家凯尔纳(Irwin Kellner)却不这么认为。他指出,鉴于当初促使商品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即潜在通胀威胁和中东北非动荡依然存在,银价显然没有理由就此转跌。


以下即凯尔纳的评论文章全文:

白银价格上周的大幅度下跌其实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白银的牛市就已经结束。

不错,银价近期的涨势确实令人瞠目。短短六个月的时间当中,银价就飙升了一倍,几乎就要触及到1980年创下的历史纪录。

银价的涨势同样超越了其他的大宗商品,甚至黄金也黯然失色。多年以来,都是大约六十三盎司的白银可以购买一盎司的黄金,可是上周,这一比率已经降低了一半,大约三十二盎司的白银就足够了。

只是,我们必须明白,1980年银价创下历史纪录是有两个主要原因,而今天的局面则是若干其他原因的产物。

三十一年前,亨特兄弟试图操纵白银市场,囤积居奇——由于通货膨胀已经失控,银价狂涨,难以遏制。

这一次,我们并没有遇到这样的局面,相反,起作用的是对通货膨胀、其他商品价格(尤其是原油)、美元汇率下滑和中东及北非局势动荡等等问题的忧虑。

当然,这些都是银价上涨的理由,但是任何东西,价格像今日的白银这样暴涨,自然也就注定了顶头风会更早,而不是更迟地吹来。银价也不可能例外,它的下跌是如此迅速,一周之内就损失了四分之一。

这样的暴跌预示着什么?这不难判断。在过去,类似的频繁交易的物品价格趋势突然反转,至少都有一个结果是一样的:大规模的保证金追缴。

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交易所提高保证金比率是很常见的事情,即要求交易商增加他们自己出资的比例。出于同样的原因,当价格下跌的时候,交易所通常会放宽一些要求。

比如说白银,在它开始下跌以来,保证金比率并不仅仅是上调了一次,而是上调了五次之多。

鉴于银价的上涨可以说既反映了,而且也伴随着其他许多商品价格上涨的事实,而现在银价下跌了,其他商品的价格也该是如此。

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跌,使得许多交易商得出结论,认为通货膨胀已经不再是威胁。他们找到的理由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太缓慢,因此不可能给通货膨胀提供多少支持,他们还相信,联储也不可能坐视通货膨胀之火烧起来。

另外一些人的解释是,这场下跌意味着在白银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中存在着大量的投机成分,原油尤其如此。不必说,这自然也为认为价格将进一步下跌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问题在于,著名哲学家贝拉(Yogi Berra)其实早就说过:“一切在结束之前都不会结束。”换言之,通货膨胀的威胁远远说不上已经消失,而地缘政治层面令人担心的问题也依然存在。

在通货膨胀一端,联储已经向我们的金融体系注入了那么多的流动性,导致货币基础和货币供应的急剧膨胀。结果就是,五年期抗通胀国债的价格达到了近四年以来的最高点,这就是人们担心通货膨胀前景的最好证据。

本周的行情也证明,说银价注定只有下跌一途,未免言之过早。当交易商们回过神来,重新注目那些导致银价上涨的根本因素,即通货膨胀恐惧和地缘政治动荡的时候,贵金属的反弹也就会到来。

2011年5月8日星期日

加拿大25大旅游圣地揭晓 班芙夺冠 温哥华

班芙市排行第一

温哥华名列第二

维多利亚排行第三


进入5月,天气明显转暖转晴,加拿大的黄金夏季就在眼前,一些心急的人士已经在筹划暑期旅游的行程了。全球著名旅游资讯网站“旅行顾问”(TripAdvisor)適时公佈了加国25大旅游必到目的地,卑诗省的多处景点均位列其中,且高居前茅。现將上述加国25大旅游必到目的地依排名先后简介如下,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1、阿尔伯塔省的班芙(Banff)。它盘臥在洛磯山脉(Rocky Mountain)的脚下,被洛磯山脉层层包围和穿插,是一个飘在蓝天、高山、绿地和河流之间的大自然的美妙造物,被称为洛磯山脉的灵魂。班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所在地。

2、卑诗省温哥华市。这里怡人的气候条件和旖旎风光,再加上丰富的节庆活动,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来客,被誉为加西海岸一颗璀璨的明珠。
3、卑诗省维多利亚(Victoria)市。秀美寧静,素有"花园城市"之称,拥有加拿大最浪漫城市之誉,称得上是人间伊甸园。
 
4、卑诗省威斯勒市(Whistler)。拥有加拿大最好的休閒式旅馆(度假村)——泛太平洋(Pan Pacific)度假村,夏季游玩专案绝不输冬季运动。

5、安省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 以其宏伟磅礴的气势、丰沛浩瀚的水量而著称,是世界上七大奇景之一,更是北美最壮丽的自然景观。

6、魁北克省魁北克(Quebec City)市。北美洲唯一一座拥有城墙的城市,称得上是歷史名城,充满浓郁的欧洲风情。

7、魁北克省蒙特利尔(Montreal)市。世界十大美女城市之一,城市中有许多大学,隨处可见年轻漂亮衣著时尚的美女,讲著世界上最適合谈情说爱的语言——法语。

8、安省多伦多(Toronto)市。在印第安语中,“多伦多”意为“汇集之地”,多伦多的多元文化特质决定了它是一个“微缩的世界城”。

9、新斯克舍省哈利法克斯(Halifax)市。英国人在北美最先开发和定居的地方之一,也是英裔传统的聚居地。

10、卑诗省吐芬奴(Tofino)市。一向被誉为“滑浪之城”,保存著古老的海岸热带雨林地带,是出海观鯨的好去处。
 
11、阿尔伯塔省贾斯珀(Jasper)镇。

12、安省尼亚加湖畔(Niagara-on-the-Lake)地区。

13、爱德华王子岛省夏洛特敦市(Charlottetown, P.E.I. )

14、阿尔伯特省卡尔加里(Calgary)市。

15、安省渥太华(Ottawa)市。

16、魁北克省Mont Tremblant市。

17、纽芬兰-拉布拉多省圣约翰斯(St.John’s)市。

18、育空地区白马(WhiteHorse)市。

19、阿尔伯塔省埃德蒙顿(Edmonton)市。

20、卑诗省基隆那(Kelowna)市。

21、曼尼托巴省温尼伯(Winnepeg)市。

22、安省温莎(Windsor)市。

23、安省京士顿(Kingston)市。

24、安省雷湾(Thunder Bay)市。

25、安省伦敦(London)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