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

买苹果不如买思科

近期以来,苹果股价一路上扬,炙手可热,受到投资者的追捧。然而,在这样的时候,有投资专家强调,与其选择苹果这样的市场宠儿来投资,还不如选择那些弃儿,比如思科。尽管市场在最近一段时间内遭遇疲软行情,但苹果却蹿上了史上新高。另外一方面则是思科,这家公司已经颇挣扎了一阵子了本周早些时候,思科又裁撤了6500人。


去年,思科的股价下跌了30%以上,相反,苹果却上涨了50%以上。事实上,周二盘后交易中,在盈利报告的推动下还突破了400美元的关口。看上去,两者真的是黑白分明,大多数科技投资者都会非常自然地认为,现在如果要选择一支股票的话,答案当然应该是苹果,而不是思科。

但投资通讯专家、专栏作家赫伯特在MarketWatch撰文称,问题也就出现在这里。事实上,根据大量的学院派研究,像现在的苹果这样炙手可热的股票,未来的表现往往都会不及那些失去市场欢心的股票,比如思科。

当然,这并不是说思科的盈利或者销售额未来两三年的增长速度就会超过苹果。相反,历史趋势是,那些炙手可热的企业,其盈利和营收的增长速度还将持续超过那些市场的弃儿。

事情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思科的增长速度会超过苹果,而是在于思科的增长速度很可能并没有当前的低迷股价所反映的那样慢,同样,苹果的增长速度也未必会达到他们当前股价所反映的市场预期。

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正代表了投资者所面对的一种典型心理困局:究竟是该选择一家成长迅速,更容易让自己心安理得持有的公司,还是选择一家虽然步履艰难,但是却可以超越预期的公司?

不妨设想一下,这是一场十匹马参加的比赛:其中之一是几乎所有人看好的良驹,大家都估计它会胜出,而另外一匹则被大家看死,认为肯定是最后一名。那么,当最终大家的宠儿跑了第二名,而弃儿跑了第七名,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不必说大家也知道,显然是将赌注押在弃儿,而非宠儿身上的人会赚到更多的钱。

换言之,这两个选择也可以这样诠释:一个是平庸的公司,但是股票可以让我们赚大钱,一个是伟大的公司,但是回报却是平庸。赫伯特认为该选择前者。
 
仅供参考!

现在是投资中国股市的良机?

中国有句古话:瑕不掩瑜。同样的见解或许也适用于中国股市。


对于一个预计将成为未来几十年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国家来说,中国有很多当务之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胀不断攀升,房地产市场可能存在泡沫。此外,关于企业会计诈骗的指控也让一些投资者开始讨厌中国股票。

以上是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MSCI China index)自2010年初以来仅上涨3%的部分原因。相比之下,标准普尔500指数(Standard & Poor's 500-stock index)同期大涨了20%。


尽管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却可能是投资中国的一个良机。达孚大中华基金(Dreyfus Greater China fund)经理西蒙(Hugh Simon)说,人们现在都说中国完了,但其实中国仍具备增长潜能。

为什么现在要去冒这个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说法,即使中国面临困境,其2011年经济增长仍有望达到9.6%。虽然这一增幅低于2010年的10.3%,但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可能仍超过30%以上。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的平均增速为4.3%。

中国政府正采取措施刺激经济进一步增长,其中包括给中低收入阶层减税和为保障房建设提供资金等。按理说,这应该可以支撑建筑开支并刺激消费支出。

此外有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可能即将见顶。中国6月份CPI为6.4%,升至金融危机后的最高水平。中国5月份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降至15.1%,这是自2005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表明系统内流动的现金量减少,通胀压力可能正在减退。

图说:为什么中国股市貌似“物美价廉”?如果通胀水平走低,中国股市或许会得到提振。通胀加剧使得实际利润有所“缩水”,且在通常情况下可造成股票估值下跌,而通胀下行可提升实际利润的价值,股票估值也经常随之水涨船高。这种情况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当时大多数时候通胀都出现下跌,股市则节节飙升。与之类似的是,中国的通胀率从2003年11月的3%跃升至2004年7月和8月的5.3%时,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仅上涨了2.2%。而一年后通胀率跌至1.3%,中国股市大涨了24%。

此外,虽然中国通胀率显然处于过高的水平,但9.6%的经济增速仍给了中国政府更多的余地,可通过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胀问题。相形之下,英国的通胀目前在4.5%的高位运行,而其经济增长仅为1.6%。美国的通胀水平也达到了令人不安的3.6%,而经济增长率只有1.9%。

跟欧美国家一样,中国也有债务问题。今年5月31日,中国同意提供至多4,360亿美元来承担地方政府的贷款坏账,相当于2008年美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拨付资金的一半左右。但中国手里握有一张别国不具有的“王牌”: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外储。

投资管理公司Van Eck Global国际股市业务主管森普(David Semple)说,美国和欧洲存在更大的问题,我会更担心这些问题,而不是中国的状况。

也许最重要的的是,最近股市的下挫令中国的股票看起来便宜了。MSCI中国指数12个月预期市盈率为10.4倍,为2009年以来最低的。目前该指数的市盈率较标准普尔500指数低约17%。这是2009年1月以来两指数市盈率之间最大的差距;2009年,该指数收益率为58.9%,较标准普尔500指数26.5%的收益率高了一倍以上。

这并不会降低中国股市的风险。最大的风险是,包括对冲基金经理鲍尔森(John Paulson)在内的投资者一直受到在美国和加拿大上市的中国公司一连串会计丑闻的严重打击。鲍尔森在一家中国公司的持股损失了约1.10亿美元,他是在2007年开始买进该公司股票的,于今年6月17日卖出。鲍尔森拒绝置评。

那么,如何在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玩转中国股市?以下是一些战略:

•买进派息股。降低会对投资组合造成严重损害的会计违规风险的方法之一是买进派息公司的股票。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卡斯基(Judson Caskey)和汉伦(Michelle Hanlon) 2005年对美国公司的研究显示,尽管事实是派息的公司不会完全消除会计欺诈的可能,却会大大降低这种机率。

如果可以以美国历史为鉴的话,目前中国派息股可能尤其富有吸引力。投资顾问公司Constellation Wealth Advisors LLC驻纽约首席投资长卡兹曼(Sam Katzman)说,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成立之前以及要求详细财务信息披露的规定出台之前,派息是美国投资者知道他们可以信任美国公司财务状况的途径之一。卡兹曼说,如果公司派息,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没有在会计问题上耍花招。过去美国是这样,如今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

中国公司看起来迫切希望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在MSCI中国指数的147家成份股公司中,有89%的公司派息。尽管中国公司只占了MSCI亚太指数(MSCI AC Asia Pacific index)成份股公司总市值的12%,却占了总派息的28%,仅略低于日本。

一些共同基金在中国仅专注于派息的公司。据投资研究公司晨星公司(Morningstar Inc.)的数据,Matthews China Dividend基金今年收益率为1.7%,较一般的中国地区基金高出4.7个百分点。该基金最大持股是中国移动(股价跌了5.8%)和长江基建(涨了24.6%)。该基金的股息收益率为2.21%,轻松击败了标准普尔500指数1.84%的股息收益率。

不过,投资者需要有所选择:股息收益率第二高的、投资活跃的基金EP China今年以来跌了9%,尽管收益率为1.65%。该基金最大的持股包括中国玉柴国际有限公司(股价跌了32%)和中国海洋石油(跌1.3%)。

•选择正确的指数基金。在大部分市场上,买进一只指数基金可能是投资股市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不过,由于中国股市结构的复杂性──公司可能在上海上市(上海股市对大部分国际投资者都不开放),也可能是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等地上市──选择交易所买卖基金并非投资中国股市的一种简单方式,也未必是有效的方式。

中国公司的投资者有一系列有时令人困惑的股票类型可以选择:所谓的A股,这类股票只对中国公民开放并且只在上海和深圳交易;在香港交易的H股;在香港交易但受中国政府控制的被称为“红筹股”;以及作为美国存托凭证(ADRs)在美国交易所交易的中国公司股票。

同一公司在不同交易所的股票会有大相径庭的回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交易所的投资者组成差别太大。比如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今年股价涨了63%,而在上海交易的股票股价只涨了45%。上海股市仅向中国公民开放。

结论就是:选择正确的指数至关重要。巴克莱财富(Barclays Wealth)首席投资长戈维兹(Aaron Gurwitz)说,存在隐藏风险;指数可能表现良好,但基金或许表现不好。

例如,安硕富时中国25指数交易所买卖基金(iShares FTSE China 25 Index ETF)拥有在香港恒生交易所上市的25家最大的中国公司。但其投资组合的50%以上都是在金融服务领域,而该领域受中国债务问题影响最大。安硕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交易所买卖基金(iShares MSCI China Index ETF)金融股的比重为 35%,但每日交易量不足7000股,这会使得投资者难以加仓和减仓。Market Vectors中国交易所买卖基金(Market Vectors China ETF)专门跟踪A股,金融股持仓比重为26%,但必须使用所谓的掉期协议获得敞口,因为A股不向国际投资者开放。

标准普尔中国交易所买卖基金(The SPDR S&P China ETF)是晨星的头号选择。该基金包括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130家中国公司的股票,平均每日交易量为10万股,费用率仅为0.59%,是中国地区交易所买卖基金的最低水平。该基金今年涨了1%。

另一个选择是试图将金融股排除在外来模拟指数。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股票策略师帕克(Adam Parker)6月所做的分析发现,中国移动、中海油、中石油、中国联通(香港)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中石化、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以及中国电信这九个美国存托凭证组合从2004年开始一直在忠实地跟随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中国指数,相关系数为0.8,比较稳定(1.0的相关系数意味着资产交易步伐一致)。该组合中金融股仅占3.7%,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中国指数中金融股的比例为35.8%。

•投资在中国做生意的美国公司。Sanders Financial Management高级金融分析师塔克伍德(Stephen Tuckwood)说,中国的会计将怀疑主义带到了完全不同的层面;获得接近中国经济增长机会的最安全方法是通过有在华业务的美国公司。

帕克说,相信“中国故事”但依然害怕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可以考虑创建一个类似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中国指数但不持有中国股票的投资组合。摩根士丹利最近的研究发现,在与标普500指数以及标普金属和矿业指数(S&P Metals and Mining Index)的仓位结合时,包括联合太平洋公司(Union Pacific Corp.)、高露洁棕榄(Colgate-Palmolive)和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 Co.)等在内的17只权重相等的股票组合与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中国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76。这组股票所占比重分别为:一篮子股票中的18.6%,标普500指数中的53.3%,金属指数中的28.1%。

从中国获得大比重收入的一些公司包括快餐公司以及百胜餐饮集团(Yum! Brands Inc. ,36.5%的收入来自中国)、麦当劳公司(McDonald's Corp.,21%的收入来自亚太地区)和苹果公司(Apple Inc.,12.7%的收入来自亚洲)。

•注意一个公司的上市地点。由于无法涉足A股,国际投资者应注意一家公司的股票是在哪里交易的。比如,对于希望在内地以外地区上市的中国公司,香港一直是他们趋之若鹜的市场:2011年,62%的中国IPO都是在中国进行的,34%在香港,只有4%在美国。

为什么公司会去美国?主要是由于他们认为美国投资者对自己股票的估值会比亚洲投资者的估值高。比如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往往都在美国上市,因为美国的投资者会支付更高的溢价。(外国公司在华上市也是如此,卢森堡行李箱制造商新秀丽国际(Samsonite International)在香港上市的一个原因就是亚洲投资者对奢侈品支付的溢价更高。)

自2005年上市首日收盘以来,百度股价涨了1,643%,而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表现往往不及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拥有五年业绩记录、目前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或纳斯达克(Nasdaq)上市的中国公司五年股价涨幅中位数为36.9%,而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为60%。Van Eck的森普说,亚洲是大势所趋。

仅供参考!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大型银行股仍可买进

高盛银行意外亏蚀,美国银行亏蚀更达91亿美元,围绕金融股的尽是利淡消息。但是Banyan公司分析师Bob Pavlik建议,持有大型银行股,道理很简单,银行股反弹,是何时的问题,而非是否的问题。


钜亨网报道,他说,消息面已在银行股有所反应,只等与抵押贷款有关领域改善,一旦房屋市场的疲弱走势结束,银行股将开始上涨。

根据Pavlik指出,或许再过6个月,或许更久。他甚至承认,空头还可再获利一段时间。但是让他有安全感的因素在于,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美国银行,都是业界的领头羊。政府其实已表明,这些银行不会消失。

Pavlik指出,三至五年后,花旗银行将大幅改观。美国银行——美国最大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及交易业务表现良好。此外,摩根大通银行可能是最好的一家银行,有最好的管理阶层,其股价可能上涨一倍。

在投资银行方面,高盛银行获利与目标相去甚远,但股价已下跌至两年低点。 Pavlik说,类似高盛这类公司,前程似锦。

最后,他说有许多资金守在场外,只待时机来到。这时机并非是否会来到,而是何时会来到。
 
仅供参考!

2011年7月9日星期六

谁将取代美元成为全球货币?

上周,一些精明的生意人在伦敦推出了英国第一台黄金自动提取机。将信用卡或现金塞入其中,机器就会吐出货真价实的小金条。


这也许可以很好地说明,伦敦像以往一样,依然是孕育货币创业家的沃土。


不过,这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其他的启示。过去十年,货币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重大主题。黄金在涨,欧元正在分崩离析,或许最为重要的是,美元正在长期走低。

欧元区的危机可能暂时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但美元被无情地从全球储备货币至高地位拉下马的速度却有增无减。

过去几天又出现了两个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各国央行所持储备中的比重仍然在逐年下降。瑞士银行(UBS)对管理资产为8万亿美元的投资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大多数机构都认为美元在25年后将不再是储备货币。

美元正在丧失主导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谁将取而代之却几乎没有共识。黄金?人民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准货币──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还是人们尚未想到的其他货币?没人真正知道答案。

如果未来几年内有一件大事是投资者必须要弄清楚的,那么这件事肯定就是找出上面问题的答案。

数据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美元不再拥有过去的影响力。今年第一季度末,世界各国央行储备中美元的比重已经下滑至60.7%,去年同期为61.8%。看似降幅或许不大,但正如伦敦Monument Securities的路易斯(Stephen Lewis)指出的,这相当于美元储备较之比重保持不变的情况少了580亿美元。即便是在央行行长眼里,这也不是小数目。

从过去十年来看,这种趋势显露无遗。2001年,美元占央行储备的比重为71%。每年只有些许下降。但时间久了就积少成多。一旦美元占央行储备比重跌破50%,我们就可以正式宣告其储备货币的时代终结。看起来这有可能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会成为现实,但很可能还会更早。

绝大多数大型资产管理人现在也是这样认为的。瑞士银行对投资机构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多数投资机构已不再认为25年后,美元将是储备货币,这是瑞银首次报告超半数投资机构得出这个结论。对欧元的支持也有所减少,只有约5%的基金经理人认为25年后,欧元将是储备货币,而五年前有约20%的人这样认为。在这方面,亚洲货币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而令人意外的是,黄金亦没有太大作为。大赢家是IMF的特别提款权。大多数基金经理认为,特别提款权是最有可能的候选者,而去年只有约10%的人持此观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合理的。一篮子国际最主要货币所提供的保值能力似乎比仅仅一种货币的保值能力更为可靠。前者使你的风险多样化,同时也让你意识到,美国目前只是全球几大主要经济体中的一员,而不再像它在二战后的多年内那样是世界经济的主导者。

然而实际上,特别提款权是一个缺乏实力的竞争者。它只是由一堆其它货币组合而成,目前这些货币为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圆,每一种似乎都不坚挺。如果你遇到麻烦,手边拥有由疲弱货币组成的400特别提款权比只拥有一种货币也好不到哪里去。就保值这一点来说,特别提款权和美元相比,真的没有任何优势。此外,它也存在缺点。如果美联储(FED)或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开始疯狂印钞票,你手里的特别提款权也会跟美元一样贬值,最终你一无所获。

事实上,可替代美元的真正候选者有两个。

一个是人民币。一般来说,世界储备货币是全球最大经济体的流通货币。19和20世纪就是这样,其储备货币分别是英镑和美元。如果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这是指日可待的),那么人民币就将成为世界舞台上真正举足轻重的货币。

另一种可能性是基于一篮子商品的货币单位,毕竟原材料是每个国家都一定要获得的东西。每种形式的货币都以某种方式代表着实际物品。一种代表着黄金、石油、铁矿石和大米的货币单位似乎可长时间保值。

这将是哪种货币呢?这一点可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是人民币,那么你应该买入中国资产,不要理会这些资产目前看起来可能被过分高估的事实。如果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将持有它。中国人因此将获得大量廉价资本,就像美元占统治地位时美国获得廉价资本一样。

但如果这是一种基于大宗商品的货币单位(本专栏作家正是这么认为的),那么未来10年你要做的就是持续买入原材料,哪怕它们看起来确实已估值过高。无论是哪种情况,欧元似乎已经完蛋了,美元也开始在全球经济中转向一个较次要角色。

无论全球金融市场上发生什么,这种趋势压倒一切。(本文译自MarketWatch)

仅供参考!

2011年7月6日星期三

本那比独立屋价暴增 温西基准价破200万元


一份最新的大温地產统计数据显示,本那比今年6月的独立屋基准价暴增两万元,已经逼近百万元高位。有华裔经纪认為本那比為华裔留学生最爱居住的城市之一,许多投资人则是买下独立屋进行分租,才让本那比楼市在各地放缓时持续上涨;也有专家分析是买家分散投资之举动。此外,温哥华西区的独立屋基准价终于破了200万元大关。

大温地產局(Real Estate Board of Greater Vancouver)昨日(7/5)公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本那比今年6月的独立屋的基准价格约為92.8万元,比起5月的90.7万元上涨逾两万元。

本那比地区的楼价,今年2月至6月已经上涨9.5%,2月及3月皆有明显涨幅。

本那比屋价近百万 华裔喜分租

地產经纪黎恆表示,本那比独立屋楼价上升的情况可以理解,因為本那比市内有西门菲沙大学(SFU)及卑诗理工学院(BCIT)等专上名校,前往其他城市的交通也非常方便,因此一向是华裔留学生喜爱居住的地点。

华裔投资人购买本那比的独立屋后进行分租,非常受留学生的欢迎。

黎恆认為本那比独立屋有很多旧屋,未来发展潜力甚大,而且分租的价格可比温哥华西区甚至列治文都低。

他指留学生可以在本那比以每月500元的价格找到分租房屋,但在列治文便非常困难,更遑论是温哥华西区。

黎恆也指出,本那比独立屋楼价一向和列治文差不多,但列治文近年楼价暴涨,造成列治文独立屋楼价已经远超过本那比,现在楼市放缓时则会自然调整。

他强调列治文楼价并不会下跌,但本那比却已经成為「价格盆地」,相信未来还有上涨的空间。

卑诗省房地產协会(BCREA)首席经济学家穆尔(Cameron Muir)认為这是市场的自然调整,因為买家以列治文或温哥华的同样价格,可以在本那比买到更好的房屋,造成本那比的楼市更加红火。

穆尔指出,6月的暴涨可以看出前来本那比投资的买家,愿意购买较高价的房屋。

不过,他认為大温楼市交易正在放缓,楼价虽然未必会下跌,但最长可能会有18个月的平缓期。

在本那比北区邻近西门菲沙大学处分租房屋给留学生的华裔黄小姐透露,她以每个月400元包水电的价格,分租她的百万大宅,非常容易找到留学生租客。

她两年来家中都有两、三名留学生租客,地库则分租给家庭,购屋时的30万按揭便可全由租金来支付。

仅供参考!